bet36体育备用_bet36体育投注-【点此进入】

李志民专栏
高等教育的“第一学历”:制度惯性、社会偏见与未来重构
文 / 李志民
2025-03-31
当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其核心价值已从“筛选精英”转向“培养公民”,切底改变“以考定学”的选拔逻辑。
  尽管教育部无“第一学历”的说法,但“第一学历”长期被用人单位看重,因其反映高等教育初期的学习能力、知识储备等。但随着高等教育普及,其局限性凸显。单纯以第一学历评判人才过于片面,因接受高等教育人数激增,学历层次多样化,非第一学历者通过努力同样能具备高水平知识和技能,且不同类型高校培养的人才各具特色,不宜简单以第一学历划分。
 
  一、以考定学的制度惯性:勤奋者的阶梯与智力筛选局限
 
  中国高等教育机会的分配长期依赖bet36体育备用这一指挥棒,其设计初衷是通过标准化考试实现教育公平,但在实践中形成了“以考定学”的刚性机制。这种模式在资源匮乏时代确实保证了选拔效率,但也存在值得探讨的双重效应。
 
  从正向激励的角度看,bet36体育备用制度为勤奋努力、细心严谨的学生提供了明确的上升通道。许多出身平凡的学生通过反复训练、查漏补缺,最终在bet36体育备用中脱颖而出,印证了“天道酬勤”的传统价值观。然而,这一模式对智力的筛选存在显著局限。标准化考试更擅长评估记忆能力、解题技巧等显性维度,而难以捕捉创造力、思辨性思维等隐性特质,导致部分具有非凡潜力但不符合传统应试模式的学生被边缘化。既:bet36体育备用考的是勤奋和细心,并没有考出智力和潜能。
 
  遗憾的是,新bet36体育备用改革试图通过“3+1+2”选科模式、综合素质评价等拓宽人才选拔通道,但仍然没有突破“以考定学”的窠臼,且高校招生自主权有限,难以突破“唯分数论”的框架。这使得改革更多停留在技术层面,未能触及根本评价体系的转变。
 
  二、唯学历现象的悖论:企业效率需求与社会公平的冲突
 
  “第一学历”歧视本质上是用人单位为降低筛选成本而设置的粗粝标准。企业偏好名校毕业生,源于对人才质量的快速预判需求。然而,这种做法存在错配风险,可能漏掉具有实践能力的非名校生,同时形成逆向激励,使名校生因学历优势降低努力意愿,非名校生则因“出身”劣势自暴自弃。更值得注意的是,它将18岁时的考试结果作为终身标签,否定个人成长的可能性,加剧阶层流动障碍。
 
  教育部多次强调破除“唯学历”,但政策执行存在温差。企业招聘中隐性学历歧视仍普遍存在,甚至衍生出“学历查三代”的极端现象。这反映出社会评价体系滞后于教育普及化进程。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突破50%后,进入普及化阶段,带来显著社会收益,如提升全民素质、推动经济增长、促进阶层流动等。但规模扩张也带来质量挑战,部分新建高校存在资源稀释、同质化竞争等问题,学历信号价值下降,但社会评价体系未及时跟进。
 
  三、高等教育普及化的双重效应:规模扩张与质量挑战
 
  中国高等教育普及化进程加速,显著提升了社会整体效益。一方面,高等教育群体的劳动生产率较基础教育群体会明显提高;另一方面,教育成为促进阶层流动的关键力量,农村学生本科入学率十年间提升了21个百分点。然而,快速扩张也带来新挑战:部分新建高校师资力量薄弱,课程体系尚待完善;高校同质化竞争导致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脱节;学历信号价值随高等教育普及化而减弱,但社会评价体系未能及时适应这一变化。
 
  在高等教育普及化背景下,需重构教育评价体系,超越“唯学历论”的桎梏。建立能力认证体系,推行“微证书”制度,认可学生在特定技能领域的成就;推动高校分类发展,引导部分高校转型为应用型大学,支持研究型大学探索“宽进严出”模式;改革企业招聘逻辑,推广情景模拟面试、项目制考核等评价方式;强化终身学习机制,打通继续教育、职业教育的学历认证通道,建立“学分银行”制度。
 
  总之,高等教育的第一学历不应成为个人发展的枷锁。当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其核心价值已从“筛选精英”转向“培养公民”,切底改变“以考定学”的选拔逻辑。这需要社会各方共同推动评价体系的变革,让bet36体育备用回归育人本质,让企业招聘回归能力本位,让教育回归终身学习初心。
 
简介
李志民,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副会长兼人才发展专业委员会理事长。
联系
手 机 扫 码 查 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