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思唯尔与香港浸会大学8月7日联合发布《传承与创新:解码中医药科学发展轨迹 》(以下简称“报告”)。该报告基于爱思唯尔的文献计量工具 Scopus 和 SciVal,由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科研专家提供数据和案例支持共同完成。报告中所指的“中医药科研”不仅包括临床实践,也涵盖中医药领域的基础与转化医学、人工智能驱动的系统医学,以及草药复方的网络药理学。作为首份对2014年至2023年中医药科研活动的系统性文献计量分析,该报告展示了该领域的快速发展、跨学科融合特征以及在数字健康和系统医学等方面的广泛影响力。
报告显示,中医药领域科研发展势头强劲,2014年至2023年间在全球范围内以英文发表的中医药科研产出实现接近三倍的增长,复合年均增长率达10.6%,是全球科研增长率的两倍多。同时,14.2%的中医药论文跻身“全球前10%高被引论文”,归一化引文影响力(FWCI指数)为1.12,展现出卓越的学术影响力。这些指标都体现出中医药这一古老医学实践在现代科学中的演进与蓬勃发展。
《传承与创新》报告由香港浸会大学和爱思唯尔联合发布,本新闻图片来自香港浸会大学
传统融合现代,中医药科研迈向新范式
在过去十年(2014年至2023年),中医药研究经历了显著转型,其特点是将传统方法与现代科学方法日益融合。高产出研究主题的分析表明,中医药研究发生了范式转变——传统实践日益与现代药理学和跨学科方法相融合,标志着该领域科学演进进入新时代。
报告展示了“2014年至bet36体育备用;年” 与 “2019年至2023年” 两个时期中医药领域产量最高的研究主题,主要发现包括:
? 两个时期均出现的共同高产出主题是“耳穴疗法|电针疗法|随机对照试验”:2014–bet36体育备用; 年该主题产出 711 篇、排名第一,2019–2023 年产出增至 792 篇、排名第二;
? 2019–2023 年发表量最高的主题是“草本制药|中医药|网络药理学”,共 1,244 篇,聚焦于网络药理学在中医药研究中的应用,包括利用网络药理学预测和鉴定靶点及活性成分、阐明作用机制、开发新适应症并整合组学技术;
? 近年来“微小RNA(miRNA)|细胞增殖|基因表达谱分析”“叶绿体基因组|系统发育学|Illumina 染料测序”等主题也表明现代医学技术正越来越多地被引入中医药研究。
知识外溢效应显现,中医药研究跨领域影响持续扩大
中医药研究在学术影响与社会影响两个层面都表现出显著的多学科、跨领域特征。
在学术影响力方面,中医药研究的被引用足迹遍布诸多学科。剔除领域自我引用后,引用中医药成果的论文中,医学领域以 46.8% 的比例占据最大份额,生物化学、遗传学与分子生物学以 32.5% 紧随其后;药理学、毒理学与药剂学、化学、农业与生物科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等也表现出不同程度的交互。大多数学科的施引文献其归一化引文影响力(FWCI)高于被引的中医药原文献,特别是工程与材料科学领域的施引文献FWCI 最高,说明中医药研究不仅被多学科借鉴,还在推动这些领域的知识进步。
中医药研究同样展现出卓越的社会影响力。报告显示,11.1% 的中医药论文被社交媒体讨论,2.9% 被政策文件引用,0.22% 进入临床指南,5.6% 被专利引用,体现了其从实验室到公众、从政策到产业的全方位影响力。
以规范促国际融合,中医药科研迈向标准化发展新阶段
中医药科研近年来在产出规模与学术影响力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报告也指出,当前,中医药尚未实现全球范围内的主流融合,缺乏一个透明、循证的国际化标准框架。为提升中医药研究的科学影响力,报告建议采取以下关键策略:通过专家共识制定国际认可的临床指南、提升临床试验报告质量、加强跨学科与跨区域合作,从而推动创新与系统性成果的实现。
“《传承与创新》展现了中医药科研如何逐渐发展为一个全球化、循证的科研领域。” 香港浸会大学副校长(研究及拓展) 、中医药科研领域专家吕爱平教授表示,“我们希望通过数据科学和人工智能,充分利用当代生物医学和生命科学成果,深入挖掘中医药科研长期以来积累的洞见,更深入地理解健康状态的分类和复方干预机制。下一阶段的重点,是通过中医药科研发现数字健康与系统医学中可能被忽视的重要线索,进一步夯实其科学基础与现实影响力。”
“我们很荣幸与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发布这份具有开创性的报告。借助 Scopus 和 SciVal 提供的权威数据,以及爱思唯尔在科学方法论与趋势洞察方面的专业能力,我们得以深入剖析中医药科研的发展轨迹,揭示其跨学科融合特征与全球化发展趋势,为中医药现代化研究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与战略指引。”爱思唯尔解决方案亚太区副总裁刘煜琳表示,“《传承与创新》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视角,清晰展现了中医药科研在全球医疗体系多元化发展中的日益重要作用,也为传统医学知识与现代科学验证之间搭建起一座至关重要的桥梁,具有深远的全球健康意义。”
报告全文可在以下网站查阅:https://cm-evaluation.scm.hkbu.edu.hk/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