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t36体育备用_bet36体育投注-【点此进入】

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四川大学校长汪劲松在2024级本科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融合学习 开创未来
2024-09-13 17:03
四川大学
作者:


融合学习 开创未来

——在2024级本科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校长 汪劲松

  亲爱的同学们、老师们,各位家长,各位来宾:

  大家好!今天我们相聚在美丽的明远湖畔,隆重举行2024级本科生开学典礼。同学们从千万考生中脱颖而出,在人生的关键节点选择了四川大学,即将开启新的征程。首先,我谨代表全校师生员工,代表甘霖书记,向来自五湖四海的9296名新同学表示热烈的欢迎!

  同学们,从迈入校园的那一刻起,“川大人”便成为我们共同的身份。自1896年建校,四川大学承文翁之教,继蜀学渊源,熔中西一炉,跨越三个世纪,历经“两院入堂”“三水汇流”“三强合并”等历史变革,兼容并蓄、合而能融、融而创新,在巴山蜀水间生长出川大独有的“合融”基因,建设发展成为中国办学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学科门类齐全、总体实力雄厚的综合性大学之一,孕育形成了以校训“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和校风“严谨、勤奋、求是、创新”为核心的川大精神。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交织激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知识更新迭代迅速,教育模式深刻重塑,这给我们的学习和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和挑战。作为新“川大人”,要赓续传承、弘扬好川大精神,加强融合学习,掌握多元知识、拓宽国际视野、开展多维合作,努力成长为复合型拔尖创新人才。所以,我今天与大家交流的主题是“融合学习,开创未来”。

  融合学习,要融入民族复兴主旋律。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有志,国家有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人可以有很多志向,但人生最重要的志向应该同祖国和人民联系在一起,这是人们各种具体志向的底盘,也是人生的脊梁。”回首过往,立志报国是四川大学的红色基因,无数川大人根植深沉、持久、厚重的家国情怀,把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而奋斗的铮铮誓言融入精神血脉、化为自觉行动。从为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英勇斗争的朱德,到为新中国教育事业矢志奉献的吴玉章,从“妇产医学先驱者”乐以成,到“中国塑料之父”徐僖,爱国是川大人求学逐梦、建功立业的动力,是每一个川大青年坚定信念、筑牢信仰的基石。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作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部署。实现宏伟蓝图,需要新时代青年接续奋斗。希望同学们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信心,立报国强国大志向、做挺膺担当奋斗者,珍惜大学时光,心无旁骛求知问学,敢于创新、勇于实践,不负时代、不负华年,奋力书写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的青春篇章。

  融合学习,要融汇文理工医多学科。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大科学”时代,没有一门学科是“孤岛”,多学科交叉融合成为创新的重要源泉,越来越多的科学技术突破和新理论产生集中在交叉边缘地带,传统单一的知识结构已经难以满足创新的需要。川大学科门类齐全,文理工医等13个学科门类如众水相聚,为学科交叉融合和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了沃土。学校为了推动跨学科人才培养,不断完善教育教学体系,优化课程设计,大力建设医学技术与智能制造、计算与金融、互联化工等交叉培养项目,培养了一批复合型创新人才。今年6月毕业的2024届本科生中有这样一个团队,5名来自不同学院、不同专业的同学,从大二开始加入谢和平院士指导的碳中和技术创新班,经过3年的交叉培养,他们不仅学习了碳中和领域的专业知识,丰富了知识结构,还将各自学科的专长融入到学术研究之中,共同完成5个“大创”项目,并在近1500个团队中脱颖而出,斩获全国大学生可再生能源优秀科技作品竞赛第1名,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多学科交叉学习让他们找到了各自热爱的研究领域,培养了创新的意识和潜质。希望同学们善用学校文理工医多学科综合优势,打破学科专业壁垒、突破思维局限,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基础上,选修不同学科专业的课程,积极开展跨学科交流,参与跨学科研究,将不同学科专业的知识和方式方法描画成点、串联成线、连线成面,努力提升综合素质和能力本领,为未来创新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融合学习,要打开眼界拓宽国际视野。眼界决定境界,视野成就卓越。当前,中国正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与世界的联系愈加紧密,文化交流交融更加频繁,只有具备跨文化交流能力和全球胜任力,才能更好地适应未来的挑战。建筑与环境学院校友张星,是一名不折不扣的“川三甲”,也是“联合国里的川大人”。他曾在联合国气候变化秘书处工作8年,参与支持气候谈判、全球碳市场管理和运行,参与制定一系列国际量化标准和规则。回忆起在川大求学的13年,他认为自己是川大国际联合培养项目的受益人,川大的培养让他有能力抓住机会到国际舞台上施展才华。近年来,学校大力打造“国际课程周”,邀请20余位诺贝尔奖得主、100余名外籍院士、1000余名外籍专家来校讲学,开设1500余门全英文课程,让同学们“不出国门看世界”。同时,全面实施“大川视界”海外访学计划,投入专项经费和资源,为同学们提供更多“走出国门看世界”的机会。祖国在心中,世界在眼前,当我们看到的世界大了,视野和胸怀也自然就开阔了。希望大家以开放、包容、自信的胸襟拥抱多彩的世界,充分利用学校的国际化平台,积极参加国际学术讲座、研讨会、研习营等活动,结交世界各地的朋友,加强中外人文交流,不断提升跨文化沟通能力,努力成长为具有中国情怀、全球视野的人才。

  融合学习,要学会沟通合作共同进步。《礼记》讲“同门曰朋,同志曰友,朋友聚居,讲习道义。”就是说, 同一个老师门下的称之为朋,志趣相投的人称之为友,朋友们相聚在一起,研讨学习道德义理。同学们来自天南海北,成长经历各自不同,生活习惯存在差异,性格特征也不尽相同,进入大学集体生活,要善于和他人沟通合作。沟通可以分享感受、纾解压力、碰撞思想,增进相互理解;合作可以学习借鉴、取长补短、提高效率,促进共同成长。物理学院有这样一群“00后”本科生,他们怀揣着对浩瀚宇宙的好奇,组成“天格计划”团队,从资料收集,到实验模拟,再到组装检测,大家分工明确、同心协力,并与清华大学、南京大学等“天格联盟”高校的同学并肩作战,共同研制出三颗卫星载荷,目前已搭载运载火箭进入太空开展实验。这群“追光少年”在沟通合作中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科研难题,也收获了真挚浓烈的同窗友谊。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胸怀“各美其美”的自信和“美美与共”的襟怀,融入集体,尊重差异,心中既有自己、也有他人,既善待自己、也善待他人,在合作中相互支持、共同进步。

  同学们,为学之实,固在践履。今天是你们求学川大的起点,在未来的求学道路上,我将和全体老师一起支持大家、陪伴大家。希望同学们传承践行“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精神品格,迎光追月、踏浪前行,以融合学习之姿,创造精彩未来!

  祝福同学们!

  谢谢大家!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
SRC-779654313 2024-08-20 1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