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t36体育备用_bet36体育投注-【点此进入】

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安徽医科大学“引聚留用”,让人才脱颖而出
2023-06-07 11:39
安徽医科大学
作者:

  “人是事业发展的最关键因素,想要实现学校‘十四五’规划目标,就必须培养人才、发现人才、珍惜人才、凝聚人才,高质量做好人才工作。希望各部门、各二级单位、各附属医院在实际做好人才工作的同时经常开展交流,互相分享经验,大兴调研,取人之长,用心做好人才服务保障工作。”学校高层次人才“引育留用”专项调研座谈会上,校党委书记顾家山在总结讲话时这样说道。

  当前,全党正在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学校党委牢牢把握“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的总要求,将理论学习、调查研究、推动发展、检视整改等贯通融合、一体推进,高层次人才“引育留用”专项调研座谈会既是学校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关于“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战略部署,以及主题教育部署的具体内容之一,又是谋深谋实学校新阶段人才战略的重要途径。

  每年度召开科技人才工作年会暨教授大会,总结工作成绩、发现问题不足、表彰激励人才;连续举办青年学者引智大会,广发“英雄帖”,聚全球“豪杰”,让人才看到学校求贤若渴的意愿;定期举办各类人才座谈会,面对面了解人才需求,听取大家对于学校发展的真诚意见和建议……这是学校近年来坚持把人才资源作为办学兴校第一资源的具体行动,也是学校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全面推进“人才栽树”工程的重要举措。

  引才有道 拓宽渠道提供多方面保障

  新形势新要求下,如何为学校的高质量发展源源不断地注入新动能、塑造新优势?“教育蓄势、科技赋能、人才强基”,做好人才工作便是摆在学校面前最重要的课题。

  学校不断深化人才工作在事业全局的极端重要性,坚持和加强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成立学校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出台《加强党管人才工作实施办法》等制度文件,充分发挥学校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重要作用,积极构建了“校党委统一领导,组织人事部门牵头抓总,各部门、各单位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近年来,学校不断完善‘东南人才工程’,扩大‘东南人才工程’品牌效应,设置符合人才价值、市场规律、具有竞争性的薪酬标准,构建充分体现创新要素价值的收入分配机制,加快引进战略领军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青年学者引智大会上,副校长余永强向与会的青年才俊,详细介绍着学校的人才政策。

  目前,学校“东南人才工程”包含1个实施办法和5个实施细则,分别针对学校全职和柔性引进的高端领军人才、校内青年学术骨干、双聘教授及来校全职工作的高水平博士后。这一支持人才的系统计划,正是通过提高待遇、加强培育、约定任务、强化考核、分类施策等手段,实现对学校各类人才的精准扶持和有效管理。两年多以前,长三角区域享受跨省户口网上迁移便民措施的第一人、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徐马飞,便是通过这一政策顺利入职。目前,他拥有了自己的实验室,从事着自己喜欢的科研,也在培养着生物科学专业的未来力量。

  “从年薪、科研启动经费、安置费,到办公场所、科研助理、博导资格、硕导资格、配偶安置、子女入学入托等,我们会给引进的人才提供全方位支持。”人事处处长储兵介绍道。

  高水平大学、高水平学院的发展离不开优秀人才的支撑和学术领军人物的带领,“学术教授担任学院执行院长”,是学校进一步适应事业发展需要、加快学院建设步伐的重要举措。既是通过学校东南人才工程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又是生命科学学院人才引进工作的主要负责人的周洪教授,便是该举措取得实效的有力证明。bet36体育备用;年以来,该院学科方向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生物与生物化学、神经科学与行为学相继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32名海内外高层次人才被成功引进。

  此外,学校还出台《安徽医科人才引进与管理服务办法》《安徽医科大学博士后管理暂行办法》等多项制度规定,并根据具体实际及时进行修订完善,从而全链条系统优化人才引育、岗位聘任、考核评价、职称晋升、薪酬激励等体制机制,全方位为人才的成长和发展提供助力。2020年起,学校积极响应安徽省人才强省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依照有关指导意见,定期组织开展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职称绿色通道的申报工作,努力让有德有贤有能的人才享受到“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宽广舞台。

  聚才有力 人才队伍新格局逐渐形成

  “我觉得安医大不管是在科研工作还是在职称评定上,都给予了我们年轻人很大的发展空间。”师从李述汤院士、博士毕业于苏州大学的王咸文是一名标准的“90后”。同时,他也是安徽医科大学东南学者,教授,生物医学工程学院生物医学材料系的博士生导师。主持国家级和省级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入选斯坦福全球顶尖2%科学家2022年榜单、指导学生团队获2022年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创新创业类)二等奖……项目、科研、教学,来到安医大工作一年半,王咸文一样没落下,并且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今年他还招到了自己的第一个博士生。

  “我当时已经通过了另一所高校的面试,名单也已经在公示了。”王咸文表示,最终选择接过安医大抛来“橄榄枝”,不仅是被学校对人才的重视程度和支持力度所吸引,也是被学院院长真心真意想留住人才的举动所打动。“钱院长当时积极和人才引进工作小组沟通联系,推荐我、引荐我,最终我是以‘三类人才B档’这个人才层次入职的。”

  王咸文口中的“钱院长”是生物医学工程学院的执行院长钱海生,同时也是学校2019年以“东南学者”身份引进的高层次人才,截至目前,他已推荐并帮助学院引进人才2人。

  让人才既能“一见钟情”又能“日久生情”,对外是吸引力、影响力,对内是凝聚力、驱动力。设置人才引进“伯乐奖”、增强二级学院主观能动性,是学校为更好集聚高层次人才、提升学院办学水平的创新一招。在优秀人才的“磁场效应” 下,成立于bet36体育备用;年年底的生物医学工程学院,短短四年多的时间便已通过学校东南人才工程引进各层次人才共计34人。

  站稳线下,也要开拓线上。学校充分发挥校内外专家、海内外校友、新引进人才的作用,通过云推介、云洽谈、云面试、云服务等形式招揽人才。近3年,成功引进了多个国家级人才团队,全职引进博士等高层次人才470人,入站博士后180人。学校本部现有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或副高以上职称者占比从57.1%提升至67.46%,具有“双一流”及海外学习经历者占比从22.6%提升至32.8%,形成了老中青梯次衔接、学科专业布局合理的人才队伍新格局。

  用才有效 培优育强不断提升科创能力

  “近3年,学校立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43项,其中引进人才立项超过50%;获得横向科研经费5.3亿元,8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2022年,在世界三大顶级期刊‘CNS’刊发高水平学术成果4篇,实现了历史性突破。”本学期伊始,顾家山给大一新生讲授了特别的“开学第一课”。幻灯片上一个个瞩目的数字,展现了学校近来年取得的喜人的科创成绩,也是对广大青年学子成长成才的激励。

  引得了“才”、留得住“才”,放到学校高质量发展的蓝图中,更重要的是用得好“才”。学校坚持把人才经费投入作为推动人才工作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近3年,人才经费投入从5133万元增加到1.67亿元,增幅达到230%。仅2022年,学校就为新引进人才拨付科研启动经费1709.4万元,安置费2964万元。

  “强有力的资金支持解决了引进人才的后顾之忧,也让大家能心无旁骛,更加潜心科研。”生物医学材料与器件实验室是钱海生教授在2019年入职后创建的,在他的带领下,全体成员集中于生物医学材料和器件的设计,致力于解决相应生物医学方面的难题,并取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国际国内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4项等一系列丰硕成果。不久前,团队最新综述文章《基于肿瘤微环境中H2O2的调控以提高癌症疗效的研究进展》发表在《配位化学评论》上。

  “学校在学科、团队和人才方面持续不断地实施各类计划、项目,使得我们一直有尝试的机会;校内一大批无私奉献、乐于支持年轻人成长的领导和专家,培养了我们不断尝试的能力;近些年学校高速发展,不断建设完善各类平台和基础设施,更让我们有了勇于尝试的底气。”学校科技人才工作年会暨教授大会上,2022年度“安徽医科大学悦群十佳创新科技工作者”、生命科学学院教授李洋在作为科技人才代表发言时,向学校表达了由衷的感谢。

  用才也要育才。学校也十分重视自培人才,并坚持把人才培养作为学校长远发展的大计,出台《“四个一批”人才建设工程实施办法》等制度文件,通过开展海外交流、进修深造、挂职锻炼等方式,重点支持一批在教学、科研、医疗、管理领域取得突出成绩且具有明显潜力的青年人才挑大梁、当主角。围绕“新医科”方向和“大健康”领域,组建10个以青年人才为主体的教学科研团队,专项投入1250万元。近3年,学校自主培养人才获国家级人才称号达7人次。

  集聚高层次人才,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当今世界范围内所有高水平大学共同追求的目标。校党委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读书班上,与会党员、干部围绕“干部人才队伍建设”这一学习研讨主题,纷纷谈看法、说体会,顾家山在总结时再次强调,必须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干部人才队伍建设和关于调查研究的重要论述,大兴调研、落实举措,助推学校改革事业快速发展、谱写高水平医科大学新篇章。

  面对对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新战略、应对疫情后医学教育发展新挑战、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医学教育新高地等一系列重大使命任务,学校将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把调研成果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推动事业发展的具体成效,以更高的站位、更宽的视野、更开放的姿态全力推进人才“引育留用”工作,让能干事、干成事、成大事的人才脱颖而出,为学校的高质量发展“添火加柴”。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