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t36体育备用_bet36体育投注-【点此进入】

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吉林大学东北亚学院揭牌成立
2021-04-27 20:10:00
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讯 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发展,培养国际化复合型人才,建设吉林大学特色新文科。4月27日上午,吉林大学东北亚学院揭牌仪式暨东北亚研究与人才培养研讨会在中心校区东荣大厦隆重举行。校党委书记姜治莹,中国科学院院士、校长张希共同为学院揭牌。吉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王胜今等400余名师生共同见证这一历史时刻。揭牌仪式由吉林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王利锋主持。


  上午8时40分许,随着主持人宣布吉林大学东北亚学院成立,姜治莹、张希共同为东北亚学院揭牌。红绸缓缓揭开,现场响起热烈掌声。

  张希代表学校和姜治莹书记对学院的成立表示祝贺,对学院前身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院近年来取得的成绩给予充分肯定,向关心教育事业、支持东北亚学院建设发展的校友、专家、学者表示衷心感谢。
  张希指出,吉林大学在东北亚国别与区域研究领域有着独特的基础和优势,是国内首批开展相关领域研究的高校之一,先后成立了东北亚研究院和东北亚研究中心,形成了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王胜今老师为学术带头人的高水平的专家队伍,累计培养了2500多名优秀硕士、博士和留学生,一些研究成果为党和国家相关决策提供了重要参考。
  张希对东北亚学院建设提出五点希望:一是希望东北亚学院的建设作为新文科建设的试点,通过打破学科专业壁垒,开展融合教学、融合研究、融合实践,培养东北亚国别与区域政治、经济、历史与社会发展的国际化复合型人才;二是希望学院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根据人才培养需要,兼顾东北亚国别与区域研究平衡,引育并举,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先立德为师,再立德树人;三是希望学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处理好“宽”与“深”的关系,构建本硕博有机衔接的人才培养体系。在有限的学时内,既要平衡好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又要平衡好专业教育内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开设一些双语课程,注重开辟国内外实习实践基地,培养学生国际化视野,提高跨文化交流的能力;四是希望学院在建设过程中,利用好东北亚国别与区域学科交叉融合的“催化剂”,促进专业体系调整升级,为国家培养有志于服务东北亚区域发展的优秀人才;五是希望学校有关单位加强服务指导,共同助力东北亚学院办成特色、水平和声誉,成为“东北亚国别与区域”领域人才培养摇篮、学术研究的中心,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智库基地。

  仪式上,副校长蔡立东宣读吉林大学党委关于成立吉林大学东北亚学院、东北亚学院党委及相关人员任职的决定。110余家国内外兄弟高校、研究机构、学会发来贺信。贺信中表示,吉林大学东北亚学院致力于东北亚国别与区域问题研究和相关领域人才培养,其成立必将推动理论和实践进一步创新,打造东北亚研究新高地,培养输送更多复合型人才,祝愿吉林大学东北亚学院越办越好,并不断加深双方友谊,拓展相互间交流合作。



  揭牌仪式上同时举行了校友捐赠仪式。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院优秀校友、深圳迅销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冠鸿,北京清大科博管理科学研究院院长王宇,广州振远文化创意产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梁振运,中钢新元现代农业科技吉林有限公司董事长徐文明踊跃奉献、积极捐赠,共向吉林大学捐赠人民币一百五十万元,以支持东北亚学院设立奖助学金项目。仪式上,王冠鸿和东北亚学院副教授赵杨分别作为校友和教师代表致辞。东北亚学院院长吴昊在发言中表示,东北亚学院将更加重视开拓创新,更加重视学科建设,更加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的办学理念,更加重视人才队伍建设,一如既往地坚持科研立院的理念,努力将吉林大学东北亚学院?东北亚研究院打造成国际问题研究理论创新高地、国际化复合型人才培养基地、中国特色新型智库。
  据悉,吉林大学的东北亚国别与区域研究历史较长,具有较强综合实力和独特优势。1999年,吉林大学决定依托东北亚研究院,整合校内相关研究力量和资源,设立东北亚研究中心。同年12月,东北亚研究中心入选全国首批15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近30年来,东北亚研究院在师资队伍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国际交流合作、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成绩显著。基于东北亚研究院在研究生教育和国别区域研究中多年来奠定的坚实基础,面对党和国家对国别区域专业人才的迫切需要,吉林大学批准成立吉林大学东北亚学院,与东北亚研究院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的运行体制,中共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院党委名称变更为中共吉林大学东北亚学院党委。
  揭牌仪式后,与会专家、学者就“东北亚研究与人才培养”等议题进行了专题研讨。

  吉林大学副校长赵宏伟,吉林大学党政职能部门、直属管理机构、群团组织、直属服务机构,相关学院负责人和东北亚学院的部分老领导、老教师、在校师生代表参加揭牌仪式。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