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领“三聚焦”助力非遗文化“活”、“立”、“亮”起来
一是支部引领课程建设,让非遗文化“活”起来。支部以党员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团员为主体,成立红色班和非遗社团,重构课程目标,培育工匠精神,创新课堂形式,形成“双主体、多形态、分段式、工作坊”特色鲜明的现代学徒制课堂组织模式。
二是党建聚焦专业发展,让非遗文化“立”起来。支部注重党建工作与专业发展融合,优化专业结构,打造专业群。通过划拨专项资金搭建非遗工作室和文化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多维度打造学生实训载体。依托非遗技能大师工作室,孵化师生创业项目,创新教师课题研究。
三是党员做实社会服务,让非遗文化“亮”起来。通过创新党建活动方式,弘扬非遗文化,开展师生非遗“三走”活动--走上舞台、走入社区、走进乡村。借力党建带团建,组织志愿者暑期“三下乡”活动,将三戏一舞、临川竹篾、竹烙画等非遗项目深入到广昌、黎川、资溪、金溪等地,助力乡村文化振兴。
写好“三文章”打造铸魂、提质、创新模范支部
一是铸魂——做实“育人”文章。非遗大师工作室作为学生技艺传承的实训基地,同时也是支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凸显青年大学生的主体作用,支部成立了“初心映红心”红色特色班,分批加入非遗社团学习技艺,以点带面促进分院2400余学生成长成才,构建了“理实合一”的全过程思政育人模式。
二是提质——做强“品牌”文章。支部创建了“党建+大师工作室非遗文化传承”这一特色品牌。分院教师依托大师工作室成功立项并结题10余项省级课题,并对青年教师的业务素质和教学能力进行了双高提升,目前分院“双师型”教师资格达73%。三年来,师生以非遗文化为内容,共获省一等奖6项,省二、三等奖共17项。大师工作室接待了国家级领导参观,并多次接待省、市领导参观并受一致好评,做强了“党建+大师工作室非遗文化传承”的品牌特色。
三是创新——做足“特色”文章。学院引入4项国家级、5项省级非遗项目,建立非遗大师工作室。支部始终坚持“传承与创新”的理念,积极推进非遗文化传承,开展了非遗“三走”活动——上舞台10余次、入社区30余次、进乡村10余次。推动传统技艺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在促进乡村文化振兴、提升社会服务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学前教育分院胡冰报道】学前教育分院党支部为促进基层党建工作与文化传承的有机融合,坚持目标导向,依托学院打造非遗技能大师工作室,将非遗文化传承融入支部建设,以课程建设、专业发展、社会服务为主要抓手,让非遗文化“活”、“立”、“亮”起来,创新了一条“党建领航、匠心传承、非遗同行”特色发展之路,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