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t36体育备用_bet36体育投注-【点此进入】

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传承七十载经贸精神,谱写新时代育人新篇
2022-10-28 09:25:00
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编者按:2022年10月28日,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迎来建校七十周年。2022年,也是江苏商业管理干部学院与江苏省商业学校合并改建为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的第20个年头。在这令全校师生激动与骄傲的时刻即将到来之际,认真回顾七十年的奋斗历程,总结七十年的办学成就,凝练七十年的成功经验,传承一代又一代江苏经贸人为之坚守的“经贸精神”,对形成争先进位、志存高远的发展共识,早日实现建设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名校和举办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奋斗目标,办人民满意的高等职业教育,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本文作者缪昌武,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研究员,博士,硕士生导师;薛茂云,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院长,教授。

  一、七十年办学历程回眸

  (一)筚路蓝缕,应势而生(1952.10-1983.01)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人民政府对大学进行接管和改造。根据国家建设的需要,从1952年下半年开始,全国高校进行院系调整,南京大学经济系调整到复旦大学,东吴大学经济系调整到上海财经学院,这使得江苏省的高等教育财经学科受到严重削弱,江苏省商业干部人才在数量及质量上都远不能满足当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行业人才缺口巨大,这对商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适应 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1952年10月,苏南镇江商业学校成立。1953年3月,苏南镇江商业学校改名为江苏省镇江商业学校,并于1955年8月迁址扬州;同年9月,改名为江苏省扬州商业学校。1965年10月,学校又更名为江苏省商业学校。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创办的首批商科类院校之一,开创了江苏省乃至全国商业职业教育的先河。在党的领导下,学校开始了艰苦的创业历程,逐步建立了符合社会需要的教育体制和教学秩序,成为一所新型的社会主义中等商业学校。江苏省商业学校被誉为江苏商业、供销系统的“黄埔军校”。与此同时,商业系统干部短期培训也在镇江同步开展,学校建校基础之一的江苏商业管理干部学院,其前身为江苏省国营商业干部训练班,于1952年在镇江市筹建,1955年迁址扬州并正式命名为江苏省商业干部学校。江苏省商业学校、江苏省商业干部学校的创立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国营商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学校毕业生中先后涌现出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总会计师贡华章、全国先进生产者祁春岚、全国劳动模范李大贤、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潘家洲、国内著名企投家汪建国等一大批优秀校友。

  (二)岁月峥嵘,立足商贸(1983.01-1987.08)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济建设再次成为我国工作重心。我国不断探索商业管理体制和商品流通体制改革,企业制度、商业业态和经营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市场化的商业体制改革极大地解放了商业生产力,商业行业充满生机活力, 市场兴旺繁荣。由于商贸流通业的井喷式发展迫切需要大量善经营、懂管理的商业人才,学校又一次担起了时代的重任。1983年1月,经江苏省政府批准,江苏商业管理干部进修学院成立,1983年12月更名为江苏商业管理干部学院,几经波折的江苏省商业干部学校开启了成人学历教育历程。1981年11月,经江苏省人民政府同意,原设在南京的江苏商业专科学校迁址扬州,与江苏省商业学校合并。两校合并后,为了加速发展江苏省商业高等教育事业,江苏省商业学校暂停省内招收中专生,但华东协作区分工的纺织品商品检验专业仍对外招生,并于1984年开办面向全省商业系统在职干部、职工的中专函授教育。

  (三)薪火相传,初心不渝(1987.08-2002.06)

  1987年8月,经江苏省商业厅报江苏省人民政府同意,于1980年11月被教育部认定为全国重点中专校的江苏省商业学校迁址南京市白下区光华门外石门坎104号,与江苏商业管理干部学院合署,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办学。学校进入发展史上又一段重要时期。两校合署后,始终以贯彻社会主义教育方针、培养又红又专的人才为目标,坚持“围绕商业办教育,办好教育促商业”基本办学方向。学校立足商业,面向社会,按需施教,在不断提升学历教育水平的同时大力拓展岗位培训,进一步拓宽办学路子,构建学历教育、短期培训班、经理统考班、岗位职务培训班等教育形式,多层次、多渠道不拘一格地培育人才,为商业系统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成为商贸类成人教育领域的领跑者。合署办学后的江苏商业管理干部学院、江苏省商业学校资源与优势互补,办学实力大大增强,以雄厚的师资力量、优良的育人成效,在社会上享有较高的声誉。

  (四)七秩辉煌,思源开来(2002.06-)

  2002年6月,江苏商业管理干部学院和江苏省商业学校合并改建为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举办专科层次全日制学历教育,学校迈入高等学校序列,开启跨越发展新征程。面对这一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时任学校领导班子敏锐地意识到:商贸流通和现代服务业在不断推进现代化的同时,与其他服务业之间也在不断地整合资源、渗透融合,新的发展需求、新的行业、新的职业和服务岗位不断涌现,这给人才培养工作带来新的挑战和机遇。时任学校领导班子基于对现代服务业未来发展的洞见,在原有办学实践基础上,经过积极探索,明确提出:发挥学校地处长三角的地域优势,立足江苏,辐射全国,全面构建现代服务业类专业群,大力培养现代服务业领域高技能人才的办学方略;坚持面向现代服务业的办学定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产学研相结合的办学模式,致力于培养掌握生产、服务和经营管理一线岗位( 群) 所需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应用型、复合型、创业型技术和经营管理高素质人才,服务江苏省现代服务业和“两个率先”。为实现这一战略目标,学校确定了以内涵式发展为主的办学思路,提出坚持“做精、做强、注重特色”的方针,重点实施“五大战略”,即人才强校战略、强势专业群战略、教育质量提升战略、科技创新战略、国际化战略。根据现代服务业重点发展的十大领域,学校从专业建设的重新布局和课程改革入手,深化教育教学内涵建设,积极探索、创新办学体制,在专业建设、队伍建设、教学改革、人才培养、科技研究、社会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重大突破性进展, 全面提升了学校办学质量和水平。

  二、七十年办学成就巡礼

  七十年来,学校在江苏省委、省政府和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的正确领导和鼎力扶持下,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团结带领全校师生员工,聚焦立德树人, 聚力高质量发展,学校各项事业取得显著成绩, 整体办学水平和综合实力明显提升。

  (一)综合实力不断增强,社会影响力持续提升

  学校励精图治、开拓进取,综合实力不断增强、社会影响不断扩大、办学声誉逐渐提高,累计为社会培养输送15万余名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管理骨干和专业人才。特别是进入21世纪,学校发展步伐始终踩在时代发展的鼓点上,一着不让地搭平台、上项目、建队伍、育匠才,事业发展迈上一个又一个新台阶。2005 年,学校以“优秀”成绩通过国家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2007年,入选江苏省首批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单位;2010年,入选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建设单位,并于2012年启动建设,2015年以“优秀”等次通过验收;2017年,入选江苏省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单位;bet36体育备用;年,入选江苏省卓越高职院校建设单位;2019年7月,被教育部认定为国家优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2019年12月,被教育部、财政部列入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单位。学校还是江苏省“文明校园”,获江苏省“五一劳动奖状”。

  (二)专业布局优化组合,专业群建设成效显著

  学校主动适应江苏省以及南京市主导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按照“控规模、上质量、抓内涵、创特色”专业发展思路,动态调整专业设置,优化专业结构。对接现代商贸服务、金融科技服务、文化旅游、健康服务和人工智能产业,打造“两标杆两特色一培育”专业集群,招生专业共39个,覆盖管理学、经济学、工学等学科门类,拥有校内外实训实践基地近400个。积极构建国家、省、校三级重点专业建设体系,建成国家示范(骨干)院校项目重点建设专业4个、中央财政支持重点建设专业2个、省级财政支持重点建设专业群4个、省级品牌专业2个、省级高水平骨干专业5个。学校电子商务专业群、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群成功入选中国特色高水平专业建设计划项目。积极实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贯通培养项目,现有“4+0”联合培养本科专业1个、“3+2”联合培养本科专业3个、“3+3”培养专业10个,实施贯通人才培养及职业教育本科试点的招生数占在校学生总数比例为5.7%。

  (三)“三教”改革深入推进,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

  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持续推进教育教学改革,重塑工学结合课程、重构人才培养方案、再造教师职教能力。形成“岗位标准引领,校企双师共建”的现代服务业类课程重塑模式, 校企合作重塑专业课程408门、共建教材110部,形成国家、省、校三级课程建设体系。构建以课程开发能力测评为抓手的教师成长机制,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显著提升,主持建设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2门、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3门、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8门、校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300门。获国家教学成果奖4项,江苏省教学成果14项。主持国家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项目3个,牵头制定专业教学标准2个。开发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32部、省级重点建设教材44部。强化教学质量和服务质量管理,学生对学校教书育人满意度高,学生就业质量持续提升,毕业生年终就业率连续多年保持在98%以上。入选江苏省高校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及思政课改革创新示范点,先后荣获“江苏省教学工作先进高校”“江苏省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校”“江苏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四)产教融合特色鲜明,协同育人体系不断完善

  学校持续发挥中国商业经济学会和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职业技术教育分会副会长单位、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高职教育研究委员会理事长单位、江苏省商业经济学会和江苏省商业会计学会会长单位、江苏省养老服务职业教育与产业合作促进会单位优势,进一步创新合作办学联盟理事会、江苏现代服务业职教集团以及产教园、科技园、创业园等合作办学体制,推进校企合作和产教深度融合,逐渐 形成了园区型、工厂型、公司型、门店型等校企合作模式。学校与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联合组建全国现代服务业职教集团。学校牵头成立的江苏现代服务业职教集团被遴选为全国第一批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联盟)培育单位。建成会计智慧实训中心等央财支持实训基地2个、省级实训基地3个、省级产教深度融合实训平台2个。学校入选“2020全国职业院校产教融合50强”。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活动,设立云锦、金箔非遗文化传承与创新研发中心;打造“雷锋精神传承工作室”“吕雪瑾劳模工作室”“苏商大讲堂”;牵头成立中国商业史学会苏商史研究专业委员会,将“厚德、崇文、实业、创新”的新苏商精神和先进企业文化融人校园;学校原创文艺作品近年来在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中屡获佳绩。

  (五)师资实力较大提升,人事制度改革成效明显

  学校实施“人才强校”战略,以师德师风建设为抓手,以“四有”好老师标准为引领,坚持培养与引进结合、学历与能力并举、个人与团队融合、业务与师德并重,大力推进师资队伍建设,深人推进人事制度改革。“十三五”期间,学校在岗教职工达7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 400 余人,教授、副教授近180人,博士近60 人, 专任教师高级职称比例为42.13% ,博士比例为13.31% ,硕士比例为81.6%。新增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10人,省“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14人,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10人、产业教授11人。学校现有国家级教学创新团队2个、教育部高校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和优秀教学科研团队1个、省“青蓝工程”优秀教学团队4个、省级优秀科技创新团队1个、省级优秀社科创新团队2个、省级教学创新团队1个。学校师资实力在江苏省高职院校人才竞争力排行榜中位居前列。

  (六)科技创新持续攀升,服务区域能力明显增强

  学校全面实施“科技强校”战略,持续增加科研经费投入,不断完善激励机制, 进一步加强科研团队和科研平台建设,努力提高科研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建成省级大学科技园1个、江苏省高职院校数据采集分析中心1个、省级工程技术研发中心3个、省级高校科技创新团队1个、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创新团队培育点1个、非遗文化传承与创新研发中心1个。省级流通现代化传感网研发中心成果在全国 28 所本科和高职院校中得到复制和推广, 省级产教融合实训平台“互联网+”会计工厂服务中小微企业累计达3200余家。学校连续三年入选全国高等职业院校“服务贡献50强”。

  (七)对外合作稳步推进,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

  学校响应“一带一路”倡议 ,对接“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发展需求, 推进职业教育国际交流合作, 助力中国企业“走出去”,与柬埔寨工业技术学院联合建设“电商谷”项目,与江苏德龙镍业有限公司共建“江苏经贸_德龙印尼学院”。学校联合东盟国家政府、海外商会、国内外高校、跨国中资企业等四方面力量,构建“四位一体”国际合作模式。成立“一带一路”现代商贸流通职教联盟,搭建“一带一路”人才培养交流平台;担任江苏高职院校“一带一路”培养合作联盟首任轮值主席, 积极推进“郑和计划”;成立中芬养老国际联盟,聚焦“智慧养老”。积极吸收芬兰、荷兰、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的优质教育资源,促进跨文化交流和应对国际竞争环境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2016年4月,入选江苏省首批“留学江苏目标学校”;bet36体育备用;年入选江苏外国留学生优才计划项目;2016、bet36体育备用;、2020年度连续荣获“来华留学生教育先进集体”称号;学校连续三年获得全国高等职业院校“国际影响力50 强”称号。

  (八)办学条件持续改善,支撑保障体系日益完善

  学校持续增加服务设施、教学设施的投入,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完成学校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和江宁、光华校区部分学生宿舍改造,改善了青年教师、学生的住宿条件。完成光华校区、江宁校区学术报告厅、学生食堂及地下消防管网等改造工程;新建5万平方米的“三创大厦”(大学生实习实训基地);建成“苏商文化广场”,入选“世界文学之都地标”;改造江宁校区运动场,新增校园绿化面积3.5万平方米。学校生均仪器设备18383.02元,生均纸质图书104.7册,电子图书100.8册。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学校被认定为“江苏省智慧校园”。学校荣获“南京市园林式单位”“江苏省平安校园建设示范高校”“中国百家好食堂”等称号。

  三、七十年办学经验概述

  七十载薪火相传,经贸精神铸魂育人。学校七十年发展的辉煌成绩,是一代又一代经贸人共同努力的结果;学校七十年发展的奋斗历程,凝聚着全体师生共同的使命情怀;学校七十年发展历程,积淀了属于全体经贸人的“经贸精神”。这种精神一直鼓舞着全体经贸人走过七十年的风风雨雨,渡过一道道难关,取得一次又一次突破,并融入所有经贸人的基因和血脉,必将世代传承下去。

  (一)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学校前身可追溯到创办于1952年的苏南镇江商业学校,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江苏省独立创办商科教育的开端。创业艰难,在1952年到1983年的30年中,受外部形势的影响,学校的发展历程充满了艰辛和曲折。江苏省商业学校、江苏省商业干部学校校址于镇江、扬州、南京之间数度迁移,学校也几易校名, “文革”期间甚至一度停办。直到1983年,学校才迎来建校史上相对稳定的一个发展阶段。1983年,江苏商业管理干部学院正式成立,几经波折的江苏省商业干部学校开启了成人学历教育历程。1987年8月,江苏省商业学校重回南京,与江苏商业管理干部学院合署办学。从1983年到2002年,学校不断夯实职业教育基础,为事业的腾飞积累了充足动能。

  从1952年创立苏南镇江商业学校到如今建设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七十年的发展历史就是一部经贸人的创业史、奋斗史。1952 年,镇江建校,学校白手起家开始首次创业;2002年,学校迈入高等学校序列,启动江宁新校区建设,迎来第二次艰苦创业历程;2012年陆续进行的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建设、江苏省高水平(卓越)高职院校建设、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等内涵建设项目,是新的创业历程。在七十年的创业征途上,既留下了一批批经贸人的汗水和泪水,也留下了一个个感人至深、催人泪下的故事。以江宁新校区建设为例,从2002年10月1日校区建设人员进场,到2003年10月8日学生入住,经贸人硬是只用了一年的时间,就完成了新校区一期工程建设,成为第一个入驻江宁大学城并顺利开学的高校。

  (二)勇毅前行的进取精神

  从苏南镇江商业学校到江苏省商业学校,从江苏省国营商业干部训练班到江苏商业管理干部学院,再到如今的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从辗转镇江、扬州,到如今扎根南京,成为拥有江宁、光华两个校区、占地千余亩的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单位,一代代经贸人从没有停下前进的脚步。我们紧跟时代浪潮,以服务社会为己任,砥砺前行,不断进取,在历届领导班子的带领下,我们抢抓机遇、一着不让。学校跨过了一道道难关,一次次站上新的发展平台。从2007年开始,学校几乎每三年一个台阶跨越发展—从江苏省首批示范性高职院校、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建设单位到江苏省高水平、江苏省卓越高职院校建设单位,再到2019年入选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单位。

  经过几代人坚持不懈努力,学校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商贸流通领域和现代服务业类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在办学理念、人才培养、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专业建设、课程建设、队伍建设、基地建设、合作办学、科技创新、服务社会以及基础设施、办学条件的改善等方面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实现了前所未有的跨越式发展,培养了一大批懂经营、善管理、会核算的市场职业精英和生产一线的组织者和经营者,一大批有胆识、能策划、敢开拓的商贸流通领域的领导者和创业者,一大批善团结、集人气、会协调的现代服务业领域的工作者和劳动者。学校已发展成为“现代服务业人才的摇篮”。

  (三)厚德尚能的苏商精神

  进入新时代,我校为优良传统注入了新内涵。学校不断强化课程思政理念和文化育人功能,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使广大青年学生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 自觉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观的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遵循博雅全人教育理念,将“厚德、崇文、实业、创新”的苏商文化元素及“爱国守家、敬业守信、崇文尚礼、开拓创新、实业报国”的苏商精神融入选才培养全过程,为专业人才培养注入“苏商文化”的思想精髓。学校正重点建设“一馆”“一场”“一廊”“一社”“一坊”“一堂”(即苏商文化 展览馆、苏商文化广场、苏商文化长廊、博雅学社、非遗文化传承工作坊、经贸女生学堂), 将苏商文化、优秀传统文化、校园环境文化融为一体,构建并 探索形成“六个一”文化育人模式 ,凝练、发展了校园文化核心理念,深化、完善了办学育人实践,为学校事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坚实的思想保障。学校获得省级推荐参评全国职业院校“文化育人50强”。

  (四)躬耕职教的担当精神

  七十年办学历程中,无论是中等职业教育还是高等职业教育,无论是短期培训还是学历教育,无论是成人教育还是普通教育,一代代经贸人始终以学生为中心、以质量为根本,在商贸流通和职业教育领域努力耕耘,取得了丰硕的育人成果。进入21世纪,学校在职业教育领域更是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学校改建为高职院校后,坚持“以人为本、依法治校、质量立校、特色兴校、人才强校”方针,实现了从成人高校向高职学院转变;从为传统商业服务向为现代服务业发展服务转变;把传统的办学经验 提升为“立足商贸、校企合作,着力打造现代服务业技能型人才新高地”的办学特色,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懂经营、善管理、会核算的商贸流通领域的管理骨干和商业生产经营一线的高素质劳动者,探索出一条商科类学校做大做强的新路子。

  四、未来办学愿景展望

  七十年来,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及其前身)所有师生员工立足商贸、躬耕职教,艰苦奋斗、拼搏进取,以服务社会经济为己任,一次次攻坚克难,一次次创造辉煌,探索出一条不平凡的发展之路,为后续事业发展积蓄了信心和力量。而今,在党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指引下,党的二十大为我们擘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蓝图,吹响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奋进的新号角,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们将以七十周年校庆为起点,把握好职业教育发展的多重政策红利和叠加发展机遇,“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将“十四五”作为学校上层次、上水平的重要“窗口期”,对外积极作为、趁势而上、突破发展,对内深化内涵、优化结构、转型发展。

  (一)紧扣职业教育类型,提升办学层次,进一步增强办学适应性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国家“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对增强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作出战略部署;《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O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江苏省“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将提高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作为建设现代化教育强省的重要举措。无论对全国还是江苏来说,增强适应性已成为新发展阶段职业教育发展的新要求,也必将成为未来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发展的主线。随着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各行各业的广泛应用,产业转型与人才培养适应性的矛盾日益凸显,社会对低端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少,而高精尖人才、复合型人才严重短缺,造成传统产业人才技能提升和转岗压力较大等问题。在经济高质量发展阶段,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层出不穷,行业企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期许不断提高,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教学科研、产教融合、社会服务等提出了一系列新要求。学校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在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中,如何始终坚持遵循教育规律和凸显类型特征辩证统一,坚持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满足人民群众对更好教育的期盼相得益彰,坚持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深度融合,持续增强职业教育体系与结构适应性、制度与标准适应性、内容与方法适应性、教师与教学适应性、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适应性,让职业教育在提质培优的道路上行稳致远,成为摆在面前的新课题。

  首先,学校将在办学层次上有所提升,适应人民群众学历高移的需求。坚持以现有专科层次人才培养为基础,通过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率先开展部分优势专业本科层次人才培养工作,逐步扩大职业本科层次专业的办学规模。“十四五”末期,力争将学校建成本科层次的职业技术大学。其次,将在办学规模上有所扩大,适应我国高等教育普及化需求。“十四五”中期,全日制在校生在现有规模基础上,要有小幅扩大;通过“双高校”建设、本科专业建设、本科层次职业大学创建,“十四五”后期在校生规模要有较大提升,其中本科专业的学生人数要达到一定规模。再次,将在办学条件上有所改善,适时扩大办学校区面积,科学统筹规划“一校两区三园”建设,努力打造"规划布局合理、功能定位清晰、条件支撑有力、环境生态优美”的现代化校园。

  (二)聚焦学科专业人才培养,办出经贸特色,进一步放大办学贡献度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经济对传统的商贸服务业形成了颠覆性的冲击,也带来了无限的机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当今时代, 数字技术、数字经济是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先机,是新一轮国际竞争重点领域,我们一定要抓住先机、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国家“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就“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提出多方面具体要求和任务。2022年9月28日正式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2022版)》对数字职业和绿色职业进行了标注,新标注的97个数字职业,占职业总数的6%;标注的134个绿色职业,占职业总数的8%。其中,既是数字职业也是绿色职业的共有23个。这反映了数字经济和绿色产业带来的职业变化。

  数字经济催生数字职业,数字职业呼唤数字专业,数字专业培养数字人才,数字人才服务数字经济。学校将深刻把握数字经济发展的时与势,对接江苏省“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聚焦“做大做强高端服务业,做精做优生活性服务业”的产业布局,立足商贸,面向现代服务业,完善专业调整机制,做好专业发展顶层设计和教育教学体制机制创新,以数字转型赋能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高质量发展。形成三级专业群协同发展格局,动态调整专业群布局,重点建设2个国家级专业群,打造2个省级专业群,发展8个校级专业群,优化30个专业布局,完成所有专业的数字化改造。五个专业集群(电子商务、老年服务与管理、商务服务、文化旅游、智能工程)的办学格局稳固,人才培养质量和专业整体实力显著提升,主要办学指标和整体实力位列全国高水平高等职业学校前50强,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显著提升,成为中国现代服务业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的领跑者。

  (三)构建现代大学制度,激发治理效能,进一步扩充干事创业合成力

  当前,从综合实力坐标看,学校在省内位居第一方阵,在全国处于先进地位,但从人才培养坐标看,学校的人才结构和质量尚不完全适应新经济发展的要求和产业经济转型升级的需要。究其原因,最根本的还在于学校内部治理结构不够优化,制约学校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尚未根本破除;目标管理与绩效考核机制不健全,规划计划衔接不理想,重大任务协同会战能力不足;少部分干部干事创业的精气神和担当精神稍欠缺,部分干部和教职工有“躺平”心态,干部队伍整体效能还需进一步提升。

  为此,我们将立足新起点,继续发扬已经传承七十年的经贸精神,加快构建现代大学制度,激发治理效能,进一步扩充干事创业合成力。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二十大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质量特色为主题,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全面深化综合改革和内涵建设,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提升办学实力,奋力开创学校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坚持和加强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落实管党治党、办学治校主体责任,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坚持党抓顶层设计、党抓长远规划、党抓宏观决策,把方向、管大局、做决策、抓班子、带队伍、保落实,确保学校各项决策部署贯彻执行到位。将进一步明确和细化任务书、时间表、路线图、责任人,努力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责任链条,大力实施“631”计划,实现学校在更高层次上的发展。

  (四)塑造人本校园文化,注重人文关怀,进一步提升师生员工幸福感

  实践证明,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实现教学相长,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可靠保证。坚持以“学生的成长成才、教师的幸福发展”为出发点,紧紧依靠师生、主动服务师生,激发广大师生的能动性,是学校事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坚持以人为本是学校事业发展的内在动力。坚持“办学以教师为本,教学以学生为本”理念,是建设高水平高职院校的基本遵循。事业发展依靠全体师生,发展成果要惠及全体师生,打造“幸福经贸"家园是全体经贸人对美好生活的共同向往。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加强条件建设和民生保障,着力提升师生的获得感和满意度。优化校园功能定位,努力打造“规划布局合理、功能定位清晰、条件支撑有力、环境生态优美”的现代化校园。坚持以人为本,提升校园环境品质,将江宁校区打造成以现代职业教育教学功能为主、融合产学研一体发展、环境优美和谐的现代化校园,积极在校园中营造开放的交互式空间和场所,以利于师生交流研讨、休闲游憩;加强步行体系与各功能空间联系,更加方便师生校园出行。将光华校区打造为以创新研发及企业孵化办公功能为主、产教融合的现代化省级大学科技园,光华科技园主要服务于软件与信息技术产业、电子商务产业、互联网—物联网技术产业、文创传媒产业。同时要逐步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员工幸福指数。稳步提高教职工待遇,使教职工收入与学校发展同步增长,共享学校发展成果,在共建共享中增强发展动力。全方位做好民生实事工程,精准对接教职工的需求,积极回应师生关切,大力推进教职工医疗保险工作,使全体教职工医疗待遇得到切实保障。完善全方位帮扶救助体系,及时做好各类人员的关怀慰问工作。关心年轻教职工的子女上学、住房困难等问题。关爱离退休老同志,让老同志在政治上有荣誉感、组织上有归属感、生活上有幸福感。还要建设平安健康校园,要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建立健全安全稳定工作体系和治安防控体系,抓好“防、查、教、督”工作,加强人防、物防、技防建设,推动校园安全稳定工作再上新台阶。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改善学校健康环境、提高师生身心健康水平等为主要目标,进一步健全学校健康治理体系,提高学校健康教育水平。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面对更高的目标、更多的挑战、更大的责任,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全体师生员工怀揣七十年前种下的梦想,将不忘立德树人初心,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在非常之时,花非常之力,用非常之举,建非常之功,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为服务“强富美高”新江苏和技能型社会建设、谱写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更加辉煌的篇章而不懈奋斗!

  注:“631”计划,“6”是指党建领航、人才培养、经贸大师计划、科研创新、保障体系、国际交流与社会服务等六大任务, 其中党建领航是灵魂、人才培养是核心、经贸大师计划是抓手、科研创新是驱动、保障体系是基础、国际交流与社会服务是窗口;“3”是指30(此处为概数)个核心指标,是基于江苏省高校综合考核指标、“双高”建设核心指标、提质培优计划指标和升格为本科院校指标所设计的约30 个指标; “1”是指 1 个升格为本科层次高等职业学校的办学目标。

  (本文刊发于2022年第6期《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