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t36体育备用_bet36体育投注-【点此进入】

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河海大学:专业巡礼丨智能建造
2024-05-22 14:15:00
河海大学

  汇流致远,学以筑基

  在这里

  河流湖泊成为你思考的脉络

  每一滴水都蕴藏无限可能

  今天带你一起走进

  河海大学

  “智能建造”专业

  河海大学智能建造专业是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和建筑业升级转型,以土木工程专业为基础,融合建筑学、计算机应用技术、机械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管理等学科知识发展而成的新工科专业。专业瞄准智能化时代建筑业的发展方向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现代建造技术人才的需求,围绕智能规划与设计、智能生产与施工、智能运营与维护等工程全生命期中的关键科学与技术问题,依托河海大学土木工程、水利工程等优势学科,秉持“土水相融”育人特色,基于河海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优势平台,联合其他相关学院和相关企业,培养具备可持续发展理念,具有信息技术与土木工程技术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拥有宽广的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经济管理知识和良好的人文科学素养和身心素质,富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能应用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等现代化技术手段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胜任土木工程、水利工程等领域的智能设计、施工、运维等工作的复合型人才。

  ▲服务国家战略,响应行业需求

  在数字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国家积极推进智能建造,近年来陆续出台相关文件或举措大力发展智能建造。2020年7月,住建部等13部委联合印发《关于推动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系统发展的指导意见》;2020年8月,住建部等9部委联合印发《关于加快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的若干意见》;2022年1月,住建部印发《“十四五”建筑业发展规划》;2022年3月,住建部印发《“十四五”住房和城乡建设科技发展规划》;2022年10月25日,住建部公布全国24个智能建造试点城市。大力发展智能建造,从追求高速增长转向追求高质量发展。国家明确提出2030年“碳达峰”与2060年“碳中和”目标,也对建筑业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

  在此背景下,智能建造工程技术专业人才供不应求。据国家权威部门发布的公告,我国智能建造专业人才需求量约为150万-200万,人才需求数量与人才培养数量之间存在巨大缺口。智能建造专业每年至少需培养专业人才30万人,而目前全国开设智能建造专业的高校有100余所,人才需求数量与人才培养数量之间存在较大缺口,智能建造专业正面临供不应求的就业前景。

  ▲依托优势平台,面向未来发展

  河海大学智能建造专业依托土木与交通学院优势平台培养。土木与交通学院的土木工程专业和交通工程专业均入选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河海大学土木工程学科历史悠久,为国家A类学科,为智能建造专业人才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河海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BIM与智能建造中心,由河海大学与深圳市绿色建造学会、建筑产业区块链联盟、中建八局、中建三局等联合共建,依托土木工程系和交通工程系,集成学校学院优秀科研及教学资源,实现各类信息化技术的产学研一体化进程,满足科研、教学、培训、应用的多方面需求。

  一句话讲专业

  培养拥有土水相融的跨界发展能力,能够应用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等现代化技术手段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高级复合型人才

  学生培养

 

  智能建造专业是我校面向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国家战略需要和传统建筑业的转型升级而设立的,涵盖特色课程包括工程结构设计、机械原理、BIM技术综合应用、人工智能、土木工程智能化、传感与物联网技术、工程机械与机器人、智能测绘、绿色建造与装配式建筑、计算机视觉与图像处理、混凝土3D打印及智能建造、工程结构全寿命智能运维、地下工程智能监测、桥梁造型与智能化设计等。重点培养面向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国家战略发展需求,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掌握土木工程、水利工程、机械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工程、工程管理等多学科背景下的基本原理和专业知识,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国际视野,具备自主学习与团队合作能力,胜任土木水利和相关领域的智能设计、数字建造、智慧运维、信息化施工等工作的高级复合型人才。

  预计就业单位及从事岗位

  以土木学科为基础,融合计算机应用技术、机械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管理等学科而成的新工科专业,厚基础、宽口径、重交叉、强创新,培养在土木水利、人工智能等相关领域具有跨界发展能力的高级复合型技术和管理人才。

  扬帆破浪,逐梦深蓝

  每一段航行的记录

  都是自我超越的里程碑

  梦想

  即将从这里启航

  欢迎报考河海大学

  “智能建造”专业!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
SRC-856655171 2024-05-22 1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