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花瓣,一缕幽香,是春远道而来的赠礼。
一滴晨露,一丝清风,是夜无声的低语。世间万般美丽书之不绝,言之不尽。在风景秀丽的紫金山麓、碧波荡漾的玄武湖畔,历经岁月洗礼的南京林业大学也沉淀出了最美的芳华,这座巍巍学府以济济人才为笔,以一颗丹心为墨,在祖国大地上挥笔而书,描摹出一幅浓墨重彩的壮阔画卷。今天,就让我们循着时光的脉络,探寻它林钟声声,百廿春秋的风华--
Part 1
你要写南林,就不能只写南林
起笔要写厚重的历史底蕴
落笔要写岁月里的坚守与梦想
当草木褪去满身的青色,金黄悄悄吻上叶尖,桂花的香气氤氲在整个校园时,南京林业大学又迎来了一批朝气蓬勃的青年。翻开厚重的历史长卷,这座百廿学府过往的成就和精彩便在光阴轮转间缓缓铺开,奋进求索的岁月脉络清晰可见——
肇始三江,五脉汇合,作为近代中国林业高等教育的主要发祥地,南京林业大学历史源远流长。前身为创立于1902年的三江师范学堂演变而来的中央大学森林系和由汇文书院演变而来的金陵大学森林系。
建国以后,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将五所高校的森林系资源汇聚金陵。1952年,中央大学森林系和金陵大学森林系合并组建南京林学院,为新中国首批三所林业高等院校之一。1955年,由武汉大学森林系、南昌大学森林系、湖北农学院森林系合并而来的华中农学院林学系整体并入。至此,南京林学院格局初现。
1985年,南京林学院正式更名为“南京林业大学”。
百廿沧桑,名与时迁,从此,南林以农林类大学的身份,高擎“诚朴雄伟,树木树人”的大旗,屹立于中国高等教育之林,绵延至今。
一代又一代南林人不忘初心,矢志前行,始终与国家、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洪流中书写坚守与梦想,镌刻出学校在双一流建设征程中一串又一串坚实的足迹。
●2017年,迈入“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
●2021年,成功入选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高峰计划A类建设高校;
●2022年,入选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
●第四轮学科评估中,A+学科数位列全国林业高校和江苏省属高校第一位;
●最新ESI排名中,7个学科进入全球前1%;
南京林业大学最新ESI上榜情况
从钟山地势的虎踞龙蟠,到玄武湖畔的郁郁苍苍,百载须臾,历历如画。遥想当年,五脉汇合,中国近现代林业高等教育事业在这里发轫;七十多年前,新中国林业生态建设的钟声在这里敲响;而如今,越过百廿门槛,那些厚重的历史回声,穿越时空,在南林校园里回响开来,激励着今日之南林朝着建设特色鲜明的世界高水平大学而不断奋斗,谱写出更璀璨的篇章。
Part 2
你要写南林,就不能只写南林
起笔要写先贤们滚烫的愿景
落笔要写始终不变的美好希冀
在延绵不绝的时间长河里,在全国轰轰烈烈的农林与生态环境建设中,总有那么一群誓把国土绘成丹青的身影,奔走在大江南北,跋涉于高山草原,用脚步丈量着祖国的山山水水,将赤子之心洒遍每一寸热土,新中国林业的奠基者、中国科学院院士梁希便是此中的代表。
1937年,梁希(中)在南京中央大学森林系任教时与学者们的合影
1933年,已经50岁的梁希受国立中央大学之邀,任农学院森林系主任、教授。后来,梁希又前往北京,担任新中国首任林垦部部长,也正是在此任上,他大力推动了农林高等教育,合并组建了包括今天的南京林业大学等一大批农林院校,新中国林业的建设也从此启航。
梁希先生纪念邮票
“无山不绿,有水皆清;四时花香,万壑鸟鸣。替河山装成锦绣,把国土绘成丹青。新中国的林人,同时是新中国的艺人。”当时的梁希这样描述自己的梦想。时至今日,梁希先生提出的林人使命和愿景已成为南林精神文化的根基,“梁希精神”也已镌刻在代代南林人心中,成为他们执着的追求。
南林梁希广场梁希先生像
而如梁希一般的南林人,还有很多——
中国造园学的开拓者与奠基人陈植;
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水杉命名者、中国科学院院士郑万钧;
我国著名的林学家、林学教育家干铎;
林业教育家、林学家、中国近代林业开拓者之一李寅恭;
杂交鹅掌楸的创造者、林业专家叶培忠;
……
从左到右依次为:陈植、郑万钧、干铎、李寅恭、叶培忠
漫漫岁月长河中,他们不仅执掌教鞭、兴办林学,敲响了中国林业建设的“林钟”,更无数次跋涉和劳作于山野之间,进行植物特性勘察与标本采集,捧出了一批坚实的成果,彰显出植物学在中国最初的生命力。
图片
时光流转,往事翩迁,而今那些属于南林人过往的成就和辉煌早已在岁月里凝结成了永恒。望来路砥砺,群贤毕至;展今朝风采,嘉木葱茏。截至2023年2月,2位中国工程院院士、9位双聘及特聘国内外院士,20余位其他国家级人才,12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4位江苏省“333工程”第一层次首席科学家,7位国家级、省部级教学名师,14位省部级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各类杰出人才纷纷汇聚南林,他们深耕三尺讲台,坚守科研一线,不仅做学子追梦的引路人,更做科研道路上孜孜不倦的行者。
在强劲教师队伍的领航下,一批批南林人奋楫扬帆,在岁月长河中激荡起的片片浪花,如声声奋进的鼓点,摘下一项又一项耀眼成果——
●王明庥院士打破“杨树造林只能在黄河之北”的铁律;
● 张齐生院士团队以竹代木,以竹代钢,竹木加工技术世界领先;
●曹福亮院士团队引领和推动了我国银杏产业的发展;
……
2017年以来,南林在Nature、Science、PNAS等顶级期刊论文均实现零的突破;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5项,教育部高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8项,各类省级奖励25项……在中国大学排行榜中,学校“社会科学研究”单项得分从bet36体育备用;年的0.96上升到2022年的3.044。一百二十载春华秋实,无数南林人将自己的青春写进学校的历史荣光,他们犹如一颗颗闪亮的明星,点缀着南林的灿烂星空。
如今,放眼望去,祖国万水千山上的一草一木、一花一叶,无不承载了南林人的满腔热情,见证着他们“诚朴雄伟”的初心与誓言。未来更漫长的时光里,在南林精神的激励下,南林人将继续怀揣赤子丹心,奋勇前行,为中国林业事业发展书写更壮丽的画卷。
Part 3
你要写南林,就不能只写南林
起笔要写一流的育人模式
落笔要写勇怀热血的追梦少年
新时代是追梦者的时代,也是广大青年成就梦想的时代。作为百廿名校,南京林业大学始终致力于营造一流的育人环境,让每一位有志青年都能在此释放心中热爱,遇见各种可能。
49个国家、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为学子成才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30门国家级一流课程、41门省级一流课程,以绿色文明、人文素养等为核心的5大类215门线上线下南林特色通识教育课程群,成为学子们可以汲取不同领域知识养分,形成更深远视野的一方沃土;坚持国际化发展战略,不断提升国际合作与交流水平,与20多个国家或地区百余所世界一流大学、科研机构建立了长期的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合作关系,助力学子以此启航,逐梦更广大的世界。
时代在变,人才需求同样也会变。多年来,南林高度重视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统筹全校资源,以优势学科为依托,不断优化人才培养路径。在实施“强化班”“水杉班”等试点班机制的前期探索基础上,学校构建“三三三”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着力培养在生物安全、林木种质资源创新、生物质能源利用等方面作出重大贡献的世界领跑人才。
不断完善的育人模式,铸就了南林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底气。多年来,从学校走出的各级各类专门建设人才20余万人中,不乏中国工程院院士、植物学家、林学家、生态学家等大批国内外知名学者专家,也不乏一大批高级领导干部和企业家等社会中流砥柱。他们当中,有不少人分布在林业战线上,为林业研究默默奉献,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智慧和力量。
如今,年轻的南林学子,同样英姿勃发,神采四溢,在科研中创新突破,于竞赛中夺得硕果,带着拼搏和闯劲,书写了一个又一个青春故事。近5年来,学校公办本科生年终平均就业率94%以上。国内升学的毕业生中,80%前往“双一流”建设高校继续深造;出国留学的毕业生中,50%以上被世界排名前100名的高校录取。
120载岁月中,属于南林和南林人的故事在同一片热土上不断上演,描摹出这座百廿学府真实且鲜活的模样。青春正好,奋斗正当时,未来他们将继续以生生不息的奋斗绘就更斑斓的人生画卷。
Part 4
你要写南林,就不能只写南林
起笔要写四时万千韵色
落笔要写生生不息的青春力量
步入南林校园,金陵“山水城林”的风光尽揽眼前,从玄武湖畔到紫金山下,百廿南林走过的波澜壮阔之旅,恍若近在眼前。
而这一番美景的形成,还要从1955年讲起,当时南京林学院从原中央大学二部所在的南京丁家桥校区,迁入风景秀丽的紫金山麓、碧波荡漾的玄武湖畔独立建校,在当时便确立校园建设目标为“森林公园式校园”。校园总体规划由著名建筑学家杨廷宝先生主持,著名林学家郑万钧、造园学家陈植等负责园林设计。
经过六十多年的建设,如今的南林校园已是大树参天、绿树成荫,一座美丽的“森林公园式校园”已然形成。春来,百花争艳,樱花大道人海茫;夏往,臻臻叶盛,嵛蝉知鸣水杉旁;秋至,丹桂飘香,鹅掌楸林映金黄;冬藏,苍松如翠,凌霜傲雪不畏寒。四季的唯美景象传唱着绿色南林的华美篇章。置身于此,浸润着厚重的文化底蕴,享受着山灵水秀的熏陶,学子们自然涵养出宽广而豁达的胸怀。
有美景,怎么可以少了美食。在南林,不出校门就能吃遍全国,学校食堂八大菜系、中西美食、小吃甜品一应俱全,每天都不重样的配菜能够满足每一个“刁钻”的胃口。伴着三月盛放的樱花,学校于今年主办了首届樱花美食文化展,煎、炸、炒、炖、煮……30余家餐饮单位同台竞技、交流切磋。一道道色香味俱全、充满美好寓意的菜肴吸引了不少师生拍照打卡,共享幸福“食”光。
行笔至此,描绘的仅是南林的一隅。杉林不晚,林钟百廿,当初秋的风掠过教学九楼,吹皱紫湖溪水,当中轴线的鹅掌楸再次转黄,又一批年轻的面孔将踏着簌簌林声走入这里,而属于南林的更多美好正等待他们执笔书写,在本就辉煌的大美画卷中再添一抹星光!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