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工程学院
咨询电话:0519-86953247
学院网址地址:http://jsjxy.jsut.edu.cn/
本科招生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数字媒体技术、网络工程、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1学院介绍
计算机工程学院成立于1994年,学院围绕地方经济和IT行业发展需求,致力于培养以专业综合实践能力为核心,知识、素养、能力并重的高级 IT 应用型人才。学院设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信息与软件工程系、信息传播系3个专业系部,负责全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研室,以及1个中心实验室。学院建有软件工程、网络工程、网络安全、云计算应用技术、智慧创新中心、移动开发与大数据等36个专业实验室,其中建有中央支持地方高校建设平台“云计算与大数据研究平台” “数字与交互媒体信息处理实践研究平台”、中国轻工业智能信息处理重点实验室、常州市云计算与智能信息处理重点实验室。按照“注重基础、加强技能、突出特色”的理念进行人才培养规格的定位和课程体系的设计,实施“3+1”和嵌入式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师资队伍
学院现有教学、科研、管理人员94人,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39人;毕业于复旦大学、南京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高校博士29人;教师担任国家级学会专委会委员4人、省级学会理事与专委会副主任等11人,获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青蓝工程”等省级人才9人;建有校级院科技创新优秀示范团队2个。
3学科研究
围绕人工智能与大数据等热点领域开展研究,形成了数据科学与知识发现、图像信息处理与计算可视化、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安全、嵌入式与智能处理系统四个稳定的学科方向。
近年来主持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2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主持省部级项目24项以及重大横向技术开发项目14项;正式出版教材21部,其中省级重点教材4部,建有省级在线课程1门;授权国家发明专利、软件著作权等知识产权100余项;获得省部级及市厅级科研奖18项,获得省级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成果奖6项,完成省部级科技成果鉴定并获奖4项,在《Information Sciences》《Data and Knowledge Engineering》《计算机学报》等期刊和国际会议公开发表被SCI、EI收录的论文200余篇。
4专业介绍
学院共设5个本科招生专业(学制四年,学生完成学业授予工学学士学位),包括:软件工程(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江苏省一流专业建设点)、数字媒体技术、网络工程、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其中,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软件工程是江苏省“十二五”重点专业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与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列入江苏省卓越工程师(软件类)教育计划和软件服务外包嵌入式人才培养项目,网络工程专业是江苏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项目试点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是江苏省“十三五”重点建设学科。
1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嵌入式培养)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满足长三角地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需求,能够在互联网IT行业,特别是服务外包行业从事计算机应用研究、技术开发、项目管理与维护等工作的德智体美 劳全面发展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毕业生应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具备专门知识及工程实践能力,具有创新意识和终身学习的能力,能适应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具有国际化视野、团队合作与组织管理能力。
核心课程:程序设计、离散数学、数据结构、电路与电子技术、数字逻辑与设计、计算机组成原理、操作系统、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计算机网络、软件工程。
就业前景:学生毕业后能够在互联网IT行业的软件公司或企事业单位从事计算机应用研究、软硬件开发、嵌入式系统应用等方面的系统分析、设计、开发、测试、运维和管理等工作。
2软件工程(嵌入式培养)
培养目标:面向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需求,培养能立足常州,服务江苏,辐射长三角区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级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毕业生应具备良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能够在软件工程相关的领域从事软件系统的设计、开发、测试、维护及项目管理等工作,能胜任软件工程师岗位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核心课程:程序设计基础、离散数学、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数据结构、计算机系统基础、操作系统、算法分析与设计、软件工程、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计算机网络、软件设计与体系结构、软件测试技术、软件项目管理、移动应用开发技术。
就业前景:在软件公司、科研院所、中小型企业、政府部门等单位从事复杂软件工程 项目相关的分析、设计、实现、测试、运维、管理等工作。
3数字媒体技术(嵌入式培养)
培养目标:本专业面向长三角地区数字媒体产业发展需求,培养具有良好人文素养和职业道德,具备创新精神、国际化视野和终身学习能力,能综合运用数字媒体技术相关理论和专业知识,在中小型企业从事数字媒体应用系统研究、设计、开发及项目管理等工作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复合型工程应用人才。
核心课程:程序设计、数据库原理与应用、数据结构、图形图像设计、摄影摄像技术、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计算机图形学、动画造型与建模、计算机网络。
就业前景:学生毕业后能在文化传媒、IT、游戏等行业从事平面设计、网页设计、Web 前端开发、UI 视觉设计、影视创作、交互媒体设计、数据可视化等工作。
4网络工程
培养目标:培养具有良好的道德与修养,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社会和环境意识强,具有良好的自然科学素养和工程技能,掌握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术,具有解决复杂工程问题和应用创新的能力,能够从事网络工程规划设计与实施、网络应用系统设计与开发、网络系统管理与维护、网络系统安全部署与保障以及其它信息技术服务等工作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核心课程:程序设计、数据结构、计算机组成原理、数据通信原理、计算机网络、网络安全、网络工程与设计、云计算技术及应用。
就业前景:学生毕业后可到企事业单位从事计算机网络技术及网络安全领域的研究、应用与开发工作;就业领域包括院校、政府部门、电信移动等通信运营商、网络系统集成商、部队与国安系统、IT 设备制造商、应用软件开发商、规模型企业等。
5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嵌入式培养)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科学与人文素养,扎实的数理和计算机基本理论,能够在智能制造和电子商务等与大数据相关的领域从事工程项目设计管理、系统开发测试及数据分析挖掘等工作,并具备国际化视野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核心课程: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操作系统、数据库原理与应用、数据结构、Linux 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JAVA 核心技术、大数据技术、云计算、机器学习、应用统计学、数据分析、 数据挖掘。
就业前景:学生毕业后能从事涉及计算机信息处理领域(如电子商务、智能制造)的数据采集、处理、分析与挖掘等工作,就业岗位包括但不限于:大数据运维工程师、大数据开发工程师、数据分析工程师、数据挖掘工程师等。
5国际交流情况
2019年开始学院与美国蒙莫斯大学在计算机专业、软件工程专业、信息系统专业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签订合作协议,每年联合培养我院考取其专业的研究生。与美国蒙莫斯大学共同开展“3+1+1”“1+1”美国硕士联合培养项目,为学生搭建一个低成本、高效便捷的就读美国硕士课程的教育平台。此外学院每年选派本科生作为交换生出国(境)交流。三年来共有20余名学生前往蒙莫斯大学等国外高校留学深造。
6人才培养
1培养特色
嵌入式培养模式是基于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理念,行业与企业在大学四年中高度融入理论与实践课程教学,通过理论实践与项目案例交叉的授课模式,培养学生毕业时即具备分析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专业能力。通过加强学业、职业发展立交桥规划教育,督促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和努力方向,做好人生规划。
2培养成果
科技竞赛:学生广泛参与全国性学科竞赛,学生参与率与获奖率逐年提高。近年来学生获批国家级与省级大学生实践创新项目33项,学生获得软件著作登记权21个。在“互联网+”、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等国家级竞赛获奖400多人次。
越来越多的学生获得
华为认证互联网专家证书(HCIE证书)
“蓝桥杯”获得国赛一等奖
就业bet36体育投注:历年学生就业率稳定在98%以上。近两年统招考生bet36体育投注达线率达到30%。近年来学院有300名余学生考取研究生和出国留学,多名学生考入复旦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利兹大学(英)、新加坡国立大学、东北大学(美国)、利兹大学(英)等国内外名校。
7优秀校友
陈高祥,男,中共党员,1978年1月生,江苏南京人。现为苏州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校长助理兼信息工程系党支部书记、系主任,曾获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对象、江苏省优秀教育工作、江苏省陈高祥名师工作室领衔人、江苏省五一创新能手、姑苏高技能突出人才、江苏省青年岗位能手、江苏省创新大赛最佳伯乐奖、苏州市信息技术学科带头人、苏州市优秀双师型教师、苏州市优秀德育工作者、苏州市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
丁春龙,男,1987年10月生,江苏溧阳人,中共党员。现任宿迁市宿豫区新庄镇副镇长、振友社区党委书记。大学三年级自愿参加苏北计划,志愿服务苏北,后考取省委选调生,长期扎根宿迁服务三农。获得省基层党建特殊贡献奖、省优秀共青团员、省志愿服务金奖、宿迁市优秀共产党员、宿迁市宿豫区十佳杰出青年、宿迁市宿豫区十佳村支部书记等荣誉称号。
8院长寄语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