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t36体育备用_bet36体育投注-【点此进入】

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黄荣怀:5G智领教育数字化,助力科技赋能教育扩优提质
2024-11-27 14:30:00
教育信息化资讯
作者:

5G智领教育数字化,助力科技赋能教育扩优提质

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战略研究基地(北京)主任

北京师范大学智慧学习研究院院长

黄荣怀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教育数字化是我国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和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的重要突破口。5G作为新一代ICT代表性技术,是支撑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关键新型基础设施,对推动教育强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在前期5G应用“扬帆”行动计划部署下,工业和信息化部、教育部联合组织开展了“5G+智慧教育”应用试点,经过两年建设,涌现出一批应用成效显著的典型项目,并有效带动全国各地5G与教育融合应用实践。据统计,目前已有1600余所各级各类学校建设了校园5G专网,多所学校积极开展“5G+智慧教育”应用场景建设,为师生提供创新的教育教学模式、安全绿色的校园环境、便捷泛在的校园服务。

  5G与教育关键环节融合,有效促进教育教学的数字化、智能化发展。以5G为引领,综合采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数字技术,有效推动教学模式创新、治理提质增效、学习资源均衡和业务流程优化。针对虚实融合的学习环境还面临交互性弱、临场感不足等痛点,“5G+超高清直播互动教学”、“5G+协同教研”等教学方式增强远端教师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和互动体验。针对区域间、城乡间、校际间的教育水平存在差距,“5G+双师课堂”、“5G+同步课堂”高速连接优质校与薄弱校,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共享。针对高投入、高危险、难操作等实验实训项目,“5G+XR实训”等虚拟仿真实验为师生提供强交互、沉浸式的操作体验。针对户外体育教学和体质考评需求,“5G+智能体测”实现立定跳远、800米跑等体育项目无感知测量,助力体育教学和体测效率提升。针对校园安防监控、设备能耗智能管控需求,“5G+平安校园”、“5G+绿色校园”等应用实现校园终端数据的汇聚分析,打造安全绿色校园环境。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教育部等多个部门出台《5G规模化应用“扬帆”行动升级方案》,将5G与教育融合发展作为一项重点工作进行了部署,将进一步强化5G在教育各重点环节的应用实效,深化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

  在应用培育方面,升级方案体现了分层次、分阶段推进的建设思路,将加强5G在室外、移动性、大带宽等强需求场景的应用深度,做深做透“5G+数字教育”重点场景,同时,加快5G与教学、管理等环节的融合,兼顾成熟场景规模化发展与创新场景持续化培育。

  在示范引领方面,将面向重点领域发布5G应用领航者建设指南,在教育领域打造一批“5G校园”应用领航者,为各级各类学校深化5G在校园中的应用提供参考和指引,以标杆项目进一步带动5G与教育融合应用。

  在网络建设方面,将加快5G网络与校园网络的协同部署,大力推进5G行业虚拟专网在教育领域规模部署,结合“信号升格”、“宽带边疆”建设,加速高等院校、边疆地区学校的5G网络深度覆盖。

  未来三年,在5G规模化应用“扬帆”行动升级文件和相关政策的引导下,“5G+数字教育”将呈现如下发展趋势:

  一是数字教育网络底座将夯实,校园5G网络覆盖的广度和深度将不断深化,校园网络固移融合、5G与WiFi等无线融合将持续推进,教育网络将从千兆向万兆演进,为数字教育发展奠定坚实网络基础。

  二是数字校园建设将加快,5G与教育融合将持续带动校园新基建建设,促进教育应用创新、平台互联互通、内容资源打造、教育数据融通、终端设备研发,不断提升校园的智能化、网联化水平。

  三是师生多维度体验将加强,在5G网络的助力和带动下,师生将能够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方式、随时随地访问校内资源、便捷获取优质教育内容、体验绿色舒适校园环境等,有力增强师生的获得感。

  四是泛在教育环境打造将加速,5G与教学、考评、管理等教育环节的融合将持续深入,结合人工智能、边缘计算、物联网等技术,将有效支撑精准个性化教育和大规模资源共享,助推学习型社会建设。

  五是科技赋能教育治理水平将持续提高,数字教育正朝着集成化、智能化、国际化方向稳步推进,5G领域的技术升级和政策深入将从数据、算法、算力等多维度支撑校园管理和区域治理水平,助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战略的落实。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