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t36体育备用_bet36体育投注-【点此进入】

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企业创新能力提升的中国经验与特色路径——《中国制造创新能力提升问题研究》书评
2024-11-11 15:28:00
作者:
  2023年9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强调,要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中国制造业正处于转型升级的重要关口,其创新能力的提升对于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工信部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中国制造业在规模上连续14年位居世界首位,建立了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产业体系,并在如载人航天、超级计算机和高铁装备等技术领域取得了显著的突破。但是,中国制造业部分核心领域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对外部高端装备依赖度高等问题仍然存在,严重影响了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因此,如何推动中国制造业提升创新能力,朝着高质量、高效率、高附加值的方向转型升级,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现实问题。
  武汉科技大学管理学院刘海兵教授、杨磊博士和黄天蔚博士完成的《中国制造创新能力提升问题研究》一书,系统梳理了创新能力理论的相关研究,主要回应了以下四个理论与现实关切:第一,解决了中国制造企业类别划分的维度问题。这本书首次将产品生命周期、技术与知识的密集程度、产业链生态特征、国际化程度、资源的分布特征等五个因素确定为分析中国制造业创新能力提升机制的结构维度。这一结构维度的提出,为中国制造业的分类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通过对这些维度的深入分析,书中不仅揭示了不同类型制造企业在创新能力提升方面的差异性,而且为理解中国制造业的整体创新能力演化规律提供了理论支撑。对中国制造业进行特定的分类界定也有助于政策制定者和企业决策者更准确地把握制造业创新的方向和重点,从而制定出更为有效的创新策略和措施。
  第二,刻画了不同类型中国制造企业创新能力提升的独特机制。这本书对海尔、汾酒、华为、中车等不同类型企业的创新实践进行了案例研究,展示了企业创新能力演化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例如,传统制造企业如何通过管理创新实现从生产制造向服务型制造的转变;中华老字号企业如何利用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品牌价值,通过传承与创新相结合的方式,保持其市场竞争力;高新技术企业如何在快速变化的技术环境中,通过持续的研发投入和技术创新,保持其行业领先地位;复杂产品企业则通过跨产业链的协同创新和系统集成,提升其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通过对传统制造、中华老字号、高新技术和复杂产品四类典型特征中国制造企业的深入研究,分别总结了它们在创新能力提升方面的规律,为中国制造业企业创新能力提升的实践探索提供了更为全面和细致的指导,有助于企业根据自身特点和市场环境,选择或设计适合的创新能力提升路径。
  第三,归纳了中国制造企业创新能力提升的共性规律与重要路径。这本书不仅分析了不同类型制造企业在特定发展阶段的创新行为和能力表现,而且进一步探讨了这些企业如何通过内部管理和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实现从低级到高级的创新能力跃迁。作者团队不仅识别并阐述了企业创新能力从形成、发展到成熟再到更新的动态演化过程,而且深入揭示了四类典型特征中国制造企业创新能力提升的一般性路径,强调了战略导向、需求牵引、创新驱动、人才支撑和开放创新的发展机制。通过深入剖析中国制造业的创新实践,为理解企业创新能力的演化规律提供了新的视角,并为企业制定创新战略和提升创新能力提供了实用的经验借鉴和启示。
  第四,探索了中国制造创新能力提升的可能挑战、未来方向及应对策略。这本书在深入分析中国制造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实践的基础上,前瞻性地提出了中国制造创新能力未来提升的方向和策略,包括引领性创新的创新范式、竞合有序的创新生态系统等观点。这些结论不仅为中国制造业的未来发展提供了富有启发性的洞见,而且对于如何在复杂多变的全球格局中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具有绝对竞争力和控制力的产业创新生态系统提供了理论支持。书中还强调了企业在创新能力演化过程中需要面对的挑战,如技术变革的不确定性、市场需求的多样性、国际竞争的压力等,并提出了相应的应对策略。这些策略和方向的提出,有助于引导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向更高端迈进,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
  整体来看,这本书不仅能够立足中国制造在全球竞争中创新能力不足的重要现实问题,回应社会和经济发展的真实关切。而且能够站在学术领域的前沿,以最前沿的理论和方法敏锐洞察相关企业实践,创造性地提出中国制造企业创新能力提升的新视角、新见解、新思路,是一本难得的佳作。(作者: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院原院长、二级教授  王宗军)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
中国教育在线 2023-03-17 17: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