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2023年十大新闻及新闻人物
1.习近平总书记给武汉大学参加中国南北极科学考察队师生代表回信,武汉大学师生员工认真学习贯彻重要回信精神
12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给武汉大学参加中国南北极科学考察队的师生代表回信。他向正在参加中国第四十次南极科学考察任务的4名武汉大学师生和全体考察队员致以亲切慰问,充分肯定近40年来武汉大学师生为我国极地科学考察事业作出的积极贡献,并勉励要用国家的大事业磨砺青年人的真本领,希望学校广大师生始终胸怀“国之大者”,接续砥砺奋斗,练就过硬本领,勇攀科学高峰,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新的更大贡献。收到回信后,武汉大学第一时间召开党委常委会(扩大)会议、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扩大)集体学习会、干部师生代表大会、学习重要回信精神系列座谈会、极地科考相关研究机构建设工作研究会等,制定学习宣传贯彻文件,在官网主页开通专题网,在新时代办学成就展序厅举办学习宣传贯彻重要回信精神电子展,校党委书记黄泰岩在《中国高等教育》撰文《用大事业磨砺真本领,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广大师生开展“大事业磨砺真本领”行动计划,“我们都是收信人”“强本领,勇担当,攀高峰”等主题活动。青年讲师团青年教师分团举行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给武汉大学参加中国南北极科学考察队师生代表的重要回信精神集体备课会等,各机关部门、院系、各分党委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学习宣传贯彻活动,迅速在全校师生员工中掀起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热潮。
2.武汉大学扎实开展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在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学正风、以学促干方面取得实实在在成效
4月,武汉大学召开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动员大会。主题教育开展以来,武汉大学紧紧围绕“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的总要求,高质量高标准落实主题教育各项任务要求。学校党委切实扛起主体责任,成立主题教育领导小组,制定“1+5”方案体系,确保组织领导坚强有力。通过融入“三进”、抓实基层、强化阐释和融媒助力,让理论学习入脑入心,校领导班子开展30余次党委常委会和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邀请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杨明伟等专家开展6场高质量辅导讲解,7支理论宣讲队伍累计宣讲400余场,覆盖300万人次;通过精心谋划、集思广益、固化成果和强化应用,使调查研究不断夯实,学校领导班子研究确定10个调研课题,校院两级共形成360余篇调研报告;通过列出清单、深挖根源、集中攻关和形成合力,使检视整改见行见效。在主题教育开展过程中,学校党委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聚焦中国式现代化武大实践,深入思考“武大之位”和“武大之为”,在服务国家战略和地方重大需求中寻求新机遇,在高等教育发展新赛道新领域寻求新突破,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人才强校战略实施、科研创新水平提高等方面取得新成就,切实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转化为坚定理想、锤炼党性、指导实践和推动工作的强大力量。学校主题教育工作被中央主题教育工作简报、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闻联播、光明日报等主流媒体推介10余次。
3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书记李希到武汉大学调研高校纪检监察体制改革等情况,对推动党委认真履行管党治校主体责任、“一校一策”做好巡视整改提出明确要求,并就有关课题与武汉大学校领导和党内法规、纪检监察专家学者座谈交流。
2月,中央批准:黄泰岩同志任武汉大学党委书记(副部长级);韩进同志因年龄原因不再担任武汉大学党委书记职务。3月,全国政协委员、校长张平文举办媒体见面会;6月,校党委书记黄泰岩接受新华社专访,全面阐述武汉大学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一体推进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新思路新举措新成效。7月,在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武汉大学杂交水稻国家重点实验室鄂州基地10周年纪念日,校党委书记黄泰岩率师生代表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现场,重温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总结汇报十年来取得的突出成绩,研究部署进一步深入贯彻举措;9月,武汉大学发布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强国的重要指示精神文件,奋力谱写民族复兴强国建设武大新篇章。在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局之年,学校党委制定周密计划,举办系列干部培训,积极部署推进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
3.武汉大学隆重庆祝建校130周年,成功举办系列校庆活动,赢得社会各界广泛关注
11月29日,武汉大学建校130周年大会在卓尔体育馆隆重举行。各级领导、各界嘉宾、国内外著名高校代表、海内外校友代表欢聚一堂,共同庆祝武汉大学建校130周年。校长张平文院士在大会上号召全校师生校友“通过五到十年的不懈努力,进入世界一流大学行列”。校庆大会全网播放量超1亿,广受社会各界关注。
自校庆启动以来,学校以“自强担使命,拓新创未来”为主题,坚持弘扬学术精神,凝聚师生校友,秉承“致敬历史、彰显成就、开创未来”理念,举办了“黉门启新-礼庆宣告、碧瓦守端-媒体宣传、云雷问天-弘学励教、祥云流风-文化艺术、紫璃攒尖-珈人同庆、水望歇山-民生工程”六大版块200余项体现武大特色、珞珈风格的校庆活动,其中“武汉大学新时代办学成就展”、校史馆焕新开展、“名山˙传承—陈东升校友捐赠展”等系列展览;大学校长论坛、珞珈校友论坛、第五届“中法非三方高等教育论坛”、第七届中英高等教育人文联盟学术论坛等系列论坛;自制电影《朱英国》、50集纪录片《珞珈》等系列作品;“百卅珞珈正青春”庆祝130周年校庆青春歌会、庆祝武汉大学建校130周年文艺晚会等系列活动,引发热烈反响。
本年度,武汉大学还举办了数学学科、物理学科、化学学科、商科130周年和新闻学科40周年庆祝活动,以及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百年庆祝活动。
校庆前夕,《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新华每日电讯》《中国日报》《瞭望周刊》《中国新闻周刊》等重要媒体和省市地方媒体密集刊发学校相关工作的重磅文章,中央电视台“国家记忆”栏目以专题纪录片《珞珈山下》介绍学校红色阵地、科学之光的历史及办学成就,《武汉大学报》发布校庆特刊,营造了热烈浓厚的校庆氛围。
4.全球校友同心庆百卅,校庆捐赠总额超20亿元
为迎接母校百卅校庆,全球校友积极参与“同传一面旗”“同唱一首歌”“同抒一片情”“同赴一场约”等校庆主题活动。校友们反哺母校、支持母校发展的热情持续高涨。
11月29日,小米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雷军校友向学校捐赠13亿元人民币,刷新了高校单笔个人现金捐赠纪录。陈东升、毛振华、周旭洲、阮立平、罗秋平、张波、汪林朋、罗爱平、蒋锦志、江黎明、陈作涛等50多位校友先后签署捐赠协议,为母校百卅校庆献上豪华大礼。据统计,武汉大学校庆捐赠总额超过20亿元。易中天校友、雷军校友做客第九届校友珞珈论坛。
学校隆重举行第十届杰出校友表彰大会、教育贡献奖颁奖仪式、优秀校友组织和优秀校友工作者颁奖仪式。陈军、陈晓红、郭仁忠、黄春华、刘金成、罗秋平、江黎明、徐兵河、张海鹏、张跃(以姓氏拼音为序)等10人获评武汉大学第十届杰出校友,陈东升等55名校友获评教育贡献奖,50个校友组织获评优秀校友组织,259名校友获评优秀校友工作者。
5.武汉大学成立学科建设委员会,成立华中地区首个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在全国高校率先发布数智教育白皮书,有组织体系化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和数智教育改革
4月,武汉大学成立学科建设委员会,3次召开会议,研究、评议学校学科规划和发展等学科建设事项。9月,华中地区首个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在武汉大学成立,旨在构建学科交叉融合发展的新机制,加快形成新的学科增长点和创新极,深化机制创新和交叉文化涵育,规范和强化跨学科研究平台服务支撑,探索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培养改革新路,有组织体系化推进学科交叉融合改革、创新和实践。
11月,校内实体科研机构——武汉数学与智能研究院揭牌成立,该研究院是国内率先将数学和人工智能相结合的实体科研机构之一。同月,校长张平文就数智教育接受新华社专访,武汉大学举行数智教育白皮书新闻发布会,发布全国高校第一个数智教育白皮书,系统阐述了武汉大学推进数智教育改革的理念和特色优势,在全国率先构建起一体化数智人才培养体系。
6.黄惠康教授在中央政治局第十次集体学习中作“加强涉外法制建设”专题讲解并提出工作建议,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持续繁荣发展
1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加强涉外法制建设进行第十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要建设同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开放要求相适应的涉外法治体系和能力,为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营造有利法治条件和外部环境。我校国际法治研究院特聘教授黄惠康就此问题进行专题讲解并提出工作建议。中央政治局的同志认真听取了讲解,并进行了讨论。这是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教授第三次走进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作讲解。
2023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继续保持高位运行,获批9项重大招标项目、4项研究阐释类重大项目、50项年度项目和青年项目,三类项目数均居高校第三。其中,年度项目和青年项目立项数为历史最高。另获批8项后期资助项目、1项冷门绝学专项学术团队项目、2项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项目。学校举办聚焦“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与路径”的第五届“珞珈智库论坛”、举办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构高端论坛、立项《民藏》第二批19项课题,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推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贡献武大力量。
7.创新性成果不断涌现,在国际顶级期刊上发表高水平研究论文数量创十年来新高,武汉大学积极服务国家战略重大需求取得新突破
2月,Science(《科学》)发表了遥感信息工程学院博士后何柳月揭示土壤微塑料威胁农业和人类健康的研究论文。3月,Nature(《自然》)发表了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陈才友教授的研究成果“铜催化氧亲核试剂的立体汇聚烷基化”。6月,Nature(《自然》)发表了生命科学学院杂交水稻全国重点实验室何光存教授课题组揭示水稻抗褐飞虱分子机制的研究成果。同日,Nature(《自然》)发表了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高等研究院付磊教授团队关于液态金属的最新研究成果。7月,Cell(《细胞》)发表了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特聘教授叶克强、神经精神医院教授张振涛和上海交通大学教授李丹为共同通讯作者的揭示帕金森病的早期诊断和药物治疗的最新研究成果。同月,Nature(《自然》)发表了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天文学系王伟教授团队关于黑洞的最新研究成果。9月,Science(《科学》)发表了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天文系副教授、小米青年学者游贝主持的国际团队关于黑洞吸积磁场的最新研究成果。11月,Nature(《自然》)发表了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柯维俊、方国家教授团队关于全钙钛矿叠层太阳能电池的最新研究成果。11月,Cell(《细胞》)发表了药学院高帅教授、姚霞教授在药物调控平滑肌/心肌钙离子通道Cav1.2的最新研究成果。12月,Nature(《自然》)发表了武汉大学医学研究院、教育部免疫与代谢前沿科学中心、中南医院医学研究院、泰康生命医学中心宋威团队与武汉大学中南医院老年医学科叶旭军团队关于肿瘤和肾脏互作的最新研究论文。
聚焦国家战略需求,武汉大学牵头或参与4个全国重点实验室已通过优化重组获批建设,武汉大学在保持、突破原有优势领域的基础上,积极谋划布局新领域,力争国重重组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1月,首颗智能遥感科学实验卫星“珞珈三号01星”在中国太原航天发射场搭载长征二号丁(Y71)运载火箭顺利升空。4月,“东方慧眼”智能遥感星座一期工程项目启动。5月,由武汉大学等单位牵头研发的“珞珈二号(光音二号)01星”搭载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升空并顺利进入预定轨道。2023年度我校获批23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和56个主持的课题、108个一般参与的课题。牵头项目、主持课题和一般参与课题共计获批国拨总经费4.64亿元。
8.多位教授屡获殊荣,人才项目再获佳绩,武汉大学人才强校战略深入推进、成效显著
11月22日,中国科学院公布2023年院士增选名单,武汉大学动力与机械学院院长、工业科学研究院执行院长刘胜教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此外,此次增选的唐智勇院士、童小华院士、李清泉院士、周创兵院士、张久俊院士都有在武汉大学学习或工作的经历。
2023年,校长张平文院士获2021年度数学力学领域科学与技术进步奖(以北京大学教授身份获奖),副校长宋保亮院士获2022年度生命科学领域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生命科学学院、杂交水稻全国重点实验室何光存教授获2023年度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卫星导航定位技术研究中心李敏教授荣获“中国青年五四奖章”,是湖北省唯一获此殊荣者;夏军院士当选挪威科学院外籍院士;电气与自动化学院陈慈萱教授荣获2023年度“顾毓琇电机工程奖”,成为武汉大学首次获此殊荣的教师。电子信息学院倪彬彬教授荣获第五届“科学探索奖”中“天文和地学”领域奖项,成为2023年全国48位获奖者之一。生命科学学院李国红教授获选第二期(2023年)“新基石研究员项目”中“生物与医学科学领域”研究员项目资助,该项目5年将获资助2500万元。11位学者入选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八届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入选人数创历史新高。夏军院士、吴伟教授获全国创新争先奖。马克思主义学院丁俊萍教授入选2023年度“荆楚好老师”。文学院李建中教授获评湖北省第三届“最美社科人”。
学校坚持不懈推进人才强校战略,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教育家精神,打造高水平人才高地,隆重举办高层次人才入职仪式,新增86名国字号高水平人才,一些重要国字号人才项目入选指标位居全国高校前列。
9.3项成果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获奖总数全国并列第一,武汉大学多措并举构建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着力推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7月,教育部发布《关于批准2022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获奖项目的决定》,我校作为牵头单位共有12个项目获奖,其中一等奖3项,二等奖9项;作为参与单位,2个项目获二等奖。2022年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的一等奖分别由李德仁、沈壮海、方卿牵头完成,获奖总数全国并列第一。2023年,我校新增智慧水利、国际法、密码科学与技术3个本科专业,截至目前学校本科专业达到130个;共有115门课程被认定为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总数居全国第六、全省第一。9月,武汉大学与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共建“空天探测实验室”揭牌,两校共同致力于拔尖创新人才联合培养。10月,学校举行学科开放日暨科技成果展,展现我校多科学交叉创新成果,让校内师生和社会各界感受学校一流创新人才培养的魅力。
11月,武汉大学召开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大会,总结武汉大学十年来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主要工作举措与丰硕成果,发布《武汉大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行动计划》,指明了武汉大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发展方向与具体举措,进一步瞄准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优化人才培养结构,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牵引,不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着力推动学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高质量发展。
2023年,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实施“时代新人铸魂工程”和“大思政课”建设,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走深走实,获1项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1个教育部红色文化弘扬基地、1个教育部学生综合素质训练基地,在首轮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创新中心考评中,武汉大学创新中心获优秀。在2023年全国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评选中,测绘遥感精神教育基地、中南医院雷神山科技抗疫展厅、水资源工程与调度全国重点实验室入选,入选数量居全国第一。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行政团队获评“全国巾帼文明岗”。邀请1.6万余名抗疫医护共赴第三年“赏樱之约”,一批2020届毕业生回“珈”补办毕业典礼,让大爱大美精神在珞珈山传承延续。12月,教育部高校宣传部长培训班与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创新中心交流活动同时在武汉大学举行。
在首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学生基础研究项目评审中,来自武汉大学基础学科的15位本科生全部入选并获得资助;在第十一届亚太大专华语辩论公开赛中,武汉大学辩论队斩获冠军,是全国唯一两次夺得华语辩论赛最高荣誉的队伍;在第十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终审决赛中,我校共斩获国家级奖项24项,夺得“优胜杯”,创造了学校获得全国特等奖数量最多、获奖总数最多的历史记录。
10.主动作为、深化拓展学校高质量开放办学格局,武汉大学“朋友圈”持续扩大,对接国家和地方战略需求更加紧密
4月,武汉大学成立国内合作部,积极对接国家重大需求,主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先后与北京大学、国防科技大学等高校,与新华社、中国日报社等媒体机构,与国家电网、中国南水北调集团、中国农业银行等企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拜访国家应急部、贵州省、河南省等,洽谈深化合作,持续扩大学校“朋友圈”。
11月,推动组建长江中游城市群“双一流”高校联盟,联盟将团结鄂湘赣三省的“双一流”大学,围绕国家“中部崛起”战略布局以及鄂湘赣三省的科技、产业和人才的有效融合,设置合作主题,结合“双一流”建设任务,整合联盟各校优质资源,创新合作方式。
充分利用各类平台项目,积极深化拓展与发达国家、“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的交流与合作。武汉大学与美国杜克大学和昆山市政府联合共建的昆山杜克大学迎来非凡发展十周年庆典,昆山杜克大学已经成为中外合作办学的典范。马英九带领台湾青年学生造访武汉大学,与我校学生交流座谈。日本前首相鸠山由纪夫一行再次来校访问,并以《国际政治的趋势与东亚共同体》为题发表演讲。珞珈讲坛邀请国内外著名学者举行近50场高端学术活动。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托马斯·萨金特教授访问武汉大学并作学术报告。
年度新闻人物
刘胜:精益求精,矢志报国
刘胜,中国科学院院士,动力与机械学院院长、教授,工业科学研究院执行院长。他治学严谨,在微纳制造科学与工程技术方面取得了系统的创新成果,是微纳制造领域专家,国内芯片封装技术的引领者;他热爱祖国,在国外求学时认识到国家在芯片封装领域落后现状并预感到未来发展需要,毅然转入新兴的芯片封装领域,1993年在中国共同发起IEEE芯片封装顶级国际会议,推动当时国内刚起步的封装行业与国际接轨;他为国育才,2006年放弃美国终身教职回国,已为国内培养博硕士130余人,为改变我国芯片封装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做出了突出贡献;他成果斐然,以第一完成人获2020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2016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015年教育部技术发明一等奖、bet36体育备用;年电子学会技术发明一等奖、2009年IEEE国际电子封装学会杰出技术成就奖(全球每年1人,国内首人)、2009年中国电子学会特别成就奖、1997年国际微电子及封装学会(IMAPS)技术贡献奖、1995年美国总统教授奖(当年30人),1999年入选首批国家杰青(海外)项目(当年仅7人)。发表SCI论文424篇、SCI他引6600余次,出版专著6部(英文4部),授权发明专利196件。(文字整理:张丽平、肖珊、赵冀帆 来源:武汉大学)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