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科技职业学院被确立为湖北省高水平高职院校A类立项建设单位
2022年1月7日,湖北省教育厅、湖北省财政厅发布《关于公布湖北省高水平高职院校和专业群建设计划立项建设单位名单的通知》(鄂教职成函〔2022〕1号),湖北科技职业学院成功入选湖北省高水平高职院校A类立项建设名单,湖北科技职业学院“十四五”事业发展取得良好开局。
多年来,湖北科技职业学院紧紧围绕新时代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总要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依托与湖北开放大学一体化办学优势,引领开放式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依托学校位于武汉光谷的区位优势,对接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廓、武汉“新基建”等战略性新兴和重点支柱产业发展,着力培养智能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领域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支撑高新技术产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依托学校建有社区教育学院、老年大学、终身教育研究院等教学科研组织,服务湖北全民终身教育和技能社会建设。
1.对接产业,调整优化专业设置
湖北科技职业学院主动对接武汉市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领、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的“965”现代产业布局,服务湖北省“51020”现代产业体系,推动专业(群)动态调整,2016年以来新增工业机器人技术、云计算技术应用、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区块链技术应用等专业,适应武汉光电子信息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信息技术等千亿产业发展,强化专业与光谷“5+2”产业的契合度。对人才培养具有一定优势和特色的专业,扶优扶强,发挥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相结合后的“倍乘”效应,巩固和强化其特色和优势。如为服务中国制造2025战略,投入1200万倾力打造智能工厂,改善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实训条件,该专业2017年获批湖北省高等职业教育省级特色专业,bet36体育备用;年获教育部第三批现代学徒制试点,2019年获批国家骨干专业。对服务对象相似、专业基础相近、基础平台相仿的具有高度关联的专业组建为专业群,发挥人才培养的集成优势和特色,集约集优发展,形成了以品牌专业为引领,优势专业为依托,由智能制造、人工智能、软件技术、邮轮旅游、网络经济、数字文化创意等六大专业群构建的特色专业体系。
目前,湖北科技职业学院现建有3个国家骨干专业(工业机器人技术、信息安全技术应用、旅游管理)、1个省级品牌专业(机械设计与制造);5个省级特色专业(软件技术、工业机器人技术、人物形象设计、国际邮轮乘务管理、石油工程技术); 1个国家级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3个省级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1个“3+2”中高职分段培养试点专业。36个招生专业中,省级优质专业占比50%,优势专业在校学生人数占比70%。
2.外引内培,打造优秀双师队伍
湖北科技职业学院大力开展人才强校战略,高起点、高标准、高投入推进人才队伍建设,人才总量、层次、结构、贡献等多方面有了较大变化。专技人员高级职称有110余人,“双师”素质教师达到72.52%;聘任22名兼职教授、楚天技能名师;目前专任教师中35岁及以下青年教师占37%,35至50岁中年教师占56%,中青年教师已经成为师资队伍的骨干力量。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教学团队入选第二批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立项建设单位;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於红梅工作室获批bet36体育备用;年湖北省职业教育技能名师工作室,於红梅教授获批2021年“湖北名师工作室”主持人;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教学团队获得两项省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传媒艺术学院熊雯婧、安婷婷教学团队在2020年全国职业院校教学能力大赛中获得二等奖;教师胡恒、陈富坤获“国家开放大学师德先进个人”称号;青年教师李丹获“湖北省技术能手”荣誉称号;夏学文教授获评2021年度享受省政府专项津贴专家。
在全国、全省职业院校教师教学能力比赛(信息化教学大赛)全国职业院校教师微课大赛、全省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等教师教学竞赛中中,湖北科技职业学院教师屡获佳绩。2021年3月22日,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发布《全国普通高校教师教学竞赛分析报告(2012-2020年)》显示,湖北科技职业学院获奖64项,位列全国高职高专院校第13位,中部地区第一。
3.校企协同,培养一流专门人才
湖北科技职业学院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创新实施“产教融合、校区融合、院园融合”三融合的办学模式,先后加入全国机械行业工业机器人与智能装备职教集团、全国美业职教集团等23个职教联盟机构,牵头组建“湖北省美业职教集团”和“湖北省人工智能+产教联盟”。学校与华为、腾讯、科大讯飞等140多家龙头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与科研院所试点筹建“光刻订单班”,创新开展“科研院所+学校+企业”的研学做一体化合作模式,确立“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人才培养合作框架。2017年 5月获华为信息与网络技术学院授牌,先后有43名在校学生通过了华为专家级认证(HCIE),600余名学生通过了华为的工程师认证(HCIA、HCIP)。2021年3月,湖北省第一个鲲鹏产业学院在湖北科技职业学院建成。2021年,湖北科技职业学院获批“湖北省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成功取得湖北省“非遗”创新大赛承办资格。
湖北科技职业学院推进“四方融合(政府、学校、行业、企业)、五维一体(课、证、赛、训、创)”的教育方式,构建并实施“世界级--国家级—省级—院级”四级技能大赛机制。学生在各级职业技能大赛屡获佳绩,700余人次在全国和全省各类职业技能竞赛中获奖,部分学生被授予“省技能状元”、“省技术能手”称号。以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为例,学校“十三五”期间共获得一等奖3项、二等奖7项、三等奖7项,成绩位列全国高职高专院校139位,全省第6位。学校招生就业两旺,招生综合排名居全省高职院校前列, 2019届、2020届、2021届毕业生就业率分别为97.98%和96.11%、96.06%。
4.聚焦需求,服务国家发展战略
湖北科技职业学院作为湖北社区教育指导中心,指导全省各市州建设了一批社区学校,实现了市州级社区教育指导中心全覆盖,引领全省初步建立起了五级社区教育组织体系,2021年,创办湖北省内部资料出版物《湖北学习型社会研究》获批;湖北老年服务教育园区项目获“湖北省现代服务业万千产业集群(产业链)培养工程实施方案”重点建设立项;获批立项职业教育研究课题20项,其中国家级课题3项; 5人获评全国百姓学习之星;6个项目获评全国终身学习品牌项目;湖北省社区教育指导中心荣获教育部社区教育研究培训中心“乐学防疫”联合行动优秀组织单位;湖北社区教育网荣获教育部社区教育研究培训中心教育信息化创新应用案例三等奖;开展“红色文化进社区”系列活动,参与人数达60余万人次。
湖北科技职业学院大力发展非学历继续教育,积极推进老年开放大学建设,不断完善社区教育体系,积极开展农民工、新型农民、复转军人、新型产业工人等人群的技能培训,形成有地域影响力的拳头项目,创建一批具有品牌效应的培训项目。从bet36体育备用;年开始,老年教育实体办学相继开设125个教学班,招收老年学员约6000人次。学校已成为湖北省全民终身教育的主力军和重要智力支撑。
5.数字赋能,构建“互联网+”泛在学习环境
“十三五”以来,湖北科技职业学院顺应智能化时代“互联网+”教育新需求,围绕《“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和《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规范》等信息化目标,强化落实“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实验校”建设和优质校信息化建设任务。深入开展以“强设施、大平台、微服务”、“大数据、慧治理、智决策”、“深融合、助育人、促诊改”为特色的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模式创新,加强信息技术与教学、管理与服务的深度融合,全面推进学校信息化建设与事业发展。
湖北科技职业学院采用新一代信息化技术,搭建数字化、智能化终身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和软硬件基础设施,支持移动端、PC端、有线电视网络等多终端持续在线,建有荆楚学习广场、湖北省社区教育网、职业教育培训管理系统、成人教育管理系统,新建VR实训室、智能工厂等94个由新一代信息技术支撑的专业实训室。学校建立灵活的学习服务机制,提供课程教学、在线互动、考核评价、技术服务等关键教学环节支持。数字赋能,大规模“互联网+教育”平台、海量数字资源的强大优势令学校具备开展大规模优质、高效的远程教学的能力,为教育受众提供零门槛、不受时空限制的数字化教学。将在线开放课建设与新形态教材开发结合起来,充分满足了移动学习和混合式教学的需求。先后将本校10余门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的优质教育资源数字化,并上传职教云平台进行应用。学校自建了覆盖多个学科的近300门网络课程及多媒体教学资源,其中,上传国家数字化学习资源中心资源83讲,省级精品课2门、校级精品课40多门。同时,结合国家数字化学习资源中心平台,利用自动录播教室、虚拟演播室制作完成在线开放课程100余门,制作各类视频课、微课88门,共计439讲,数字资源总量超过12TB。2020年12月,湖北科技职业学院通过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实验校验收,被评为“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样板校”。
湖北科技职业学院将以此为契机,按照“双高校”建设标准和要求,坚持融合创新,坚持服务发展,坚持开放共享,认真扎实做好项目建设,力争通过三年努力,进一步提升办学能力和办学质量,将学校建设成产教融合深入、科技特色鲜明、开放共享充分、服务贡献突出的省内领先的高水平高职院校,使学校成为培养区域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高地、引领湖北全民终身教育发展和技能社会建设的高地、服务武汉中小微企业技术技能创新高地。(中国教育在线 通讯员 宋春芳 文/图)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