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t36体育备用_bet36体育投注-【点此进入】

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我的家乡有非遗”,文华学院学子开启家乡宝藏行!
2021-03-16 16:34:00
作者:
  近日,文华学院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部开展了一个关于"我的家乡有非遗"寒假活动,目前已收录六个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的开展,不仅鼓励了同学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找寻民间的非遗文化,更是挖掘出了非遗背后的故事,以及传承人的种种事迹,让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文华学院得到深入发扬,在无形中为文化的传承保驾护航。
  在湖北省仙桃市有一句流传甚广的话--"三蒸九扣十大碗,不上格子不成席。"在这句话里提到的"三蒸九扣十大碗"指的就是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沔阳三蒸"。在仙桃,几乎每家每户都会做这道菜,是家喻户晓的美食,更是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收录的一种。文华学院19级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许梦婷告诉记者:"当时发现有这个活动的时候,就想找一个有家乡特色的、群众基础比较广泛的非遗项目,一下子就想到了'沔阳三蒸'作为对象。"
  记者了解到她在筹备中浏览记录了大量的资料,并进行补充,也在其中寻找到了一些采访灵感。在做足准备后,许梦婷踏上了寻找"沔阳三蒸"之旅,但跑了很多地方也都是无功而返。最后她们去到仙桃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找到了一位工作人员,在他的帮助下她们找到了"沔阳三蒸"其中一位传承人李和鸣老师,并顺利与之取得了联系。
  联系上李和鸣老师之后,他知无不言地向她们讲述了他和"沔阳三蒸"之间的故事,让她们更加深入的了解家乡的非遗。她向记者补充道:"我在实地采访的时候发现,仙桃市虽然有很多和非遗相关的基础建设,非遗进校园、非遗产品的推广力度也都还是蛮大的,政府方面也很支持这方面的工作,但还是有很多保护措施做的不够到位。目前,'沔阳三蒸'在网络上没有一个系统的知识体系,所以我告诉了李和鸣老师有关系统的在新媒体平台推广的想法,李和鸣老师也表示可行,在之后会尝试着在网络平台上推广'沔阳三蒸'。"
  许梦婷在最后补充道:"希望以后可以继续参与到这种宣传家乡非遗的活动中,不仅仅是'沔阳三蒸',还有很多的非遗需要被看到、被保护。以后也会多用一些时间尽己所能为它们的传承贡献一份力量。非遗传承是一份责任,让我变得更加勇敢独立,收获颇多。传承不仅仅有利于家乡的发展,更是本土文化和情怀的传承,对增强民族自信心、自尊心和自豪感有莫大作用,也弘扬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文华学院19级汉语言文学专业王江龙的故乡湖北天门因糖塑闻名于世,在得知人文学部举行这次非遗活动时,他选择了糖塑作为对象。当谈及原因时,他告诉记者:"小时候就常见,长大后学习了非遗相关的课程后对自己家乡的文化产生了兴趣,在网上查找过资料后,便决定将糖塑作为对象。"
  在准备期间,他先是花了两天的时间查找了大量相关资料,又用了三天时间写完介绍稿,在老师和学妹的指导陪伴下完成了准备工作。他采访的对象原定是天门市糖塑世家的杨志谱老人,奈何找不到联系方式;后又在机缘巧合下有幸采访到了另一位国家级传承人罗照英老人。罗老向他讲述了他年轻时是怎样学习到糖塑的故事,同时夹杂着人生感悟,给他介绍了自己的代表作品《三太保》和一些糖塑的知识。王江龙告诉记者,在他回家后查找资料后才发现《三太保》是罗老独创的代表作之一,他认为罗照英老人的讲述很有意义,是在网络上了解不到的非遗知识,受益匪浅。
   "这次实践唯一的遗憾就是没能亲眼看见天门糖塑的制作过程。糖塑不仅仅是一种手艺,更是一种精神,希望有更多人的力量来传承不仅仅糖塑的手艺技术,更是要学习发扬糖塑精神,那种不惧天灾、不愿乞讨、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精神。这是对家乡对社会的意义。"王江龙在采访的最后对记者说道。
  咸宁作为"中国楠竹之乡"而闻名全国,依托于优秀的原产料和技术,"咸安竹雕"同样闻名于世界,作为咸宁人,文华学院19级汉语言文学专业的郑伊在寒假对家乡的竹雕艺术展开了探寻。她先是花了一周的时间进行具体了解,调查了竹雕的历史背景和传承人余宏明老人的情况,然后和同伴一起完成了介绍稿。在找寻传承人的过程中,事先没有联系过对方,所以在找寻过程中也是非常不容易,在经过了当地党员同志和群众的帮助下,最终顺利到达目的地。
  她说:"之前没有参加过类似的活动,只是在专业课上了解到非遗文化的重要性,刚好寒假有这样一个活动,就想为家乡做点什么。"郑伊告诉记者,因为她和传承人是同乡,所以用的家乡话聊天,由于传承人年事已高,所以对话所用的时间较长。
  据了解,余宏明先生出生于一个普通家庭,他的祖父是一个竹雕手艺人,在耳濡目染下,余宏明勇于改革,为竹雕增添了新元素,慢慢地,竹雕在他的手中变的有名起来,他个人远赴外地继续深造,为竹雕艺术奉献了一生。
  在参观余宏明工作室时,有一幕给郑伊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工艺品堆放在工作室中,很多都蒙上了灰尘,这不禁让郑伊心里一紧,为这无声的工艺品叹息,即将失传的艺术令人心痛。就像余宏明说的那样,"我这一身本事传不出去,也只能带到地下了。"
  郑伊在最后说:"传承非遗对自己是心理上的一种满足,当自己家乡的非遗文化被更多人了解与喜爱,觉得很自豪。非遗的宣传不仅可以更好的传承和保护,也可以为家乡的经济繁荣带来积极影响;对于社会来说更是文化的传承、精神的传播、是一种无限的发展。"
  本次非遗活动的参与者都表示,在经过活动之后对家乡的非遗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也在为它的发展出谋划策。非遗文化不仅仅是传承者的传承,更是发扬者的发扬。传承、发扬非遗文化,文华学子义不容辞。(中国教育在线 通讯员 许晓垚 张珈睿 杨宏飞)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