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工程大学:课赛融通 “智”引电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12月21日,东北五校电子信息类专业建设会议暨首届无线电报机制作竞赛决赛在哈尔滨工程大学举行,大会以“红色电波、塑造未来”为主题,来自大连理工大学、东北大学、吉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东南大学、南京理工大学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话新工科电类课程改革,AI赋能数智化教学,以校际学生科创联赛为载体,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模式。黑龙江省通信管理局副局长孙亮,哈尔滨工程大学校长助理、本科生院常务副院长耿敬,国家无线电监测中心哈尔滨监测站站长孙鹏飞,中国电子学会全国高校电子信息学科建设委员会第一届委员会常务委员彭宇出席活动并致辞。
名师指路 AI赋能 主动拥抱数字化教学
“人工智能正在逐渐成为教学的重要助手,并将重塑我们的教学。”来自东南大学的国家级教学名师胡仁杰表示,通过VR、AR技术,可以打造出各种模拟城市街区环境,这将很好地助力以电动车为载体的项目化教学,提升教学成效、提高实践效率,并节省教学空间及资金投入。
“元宇宙实验教学将会是远程实验的下一代。”来自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国家级名师王淑娟表示,未来元宇宙实验教学场景可能会是教师、学生、实验设备均不在同一空间,但是可以通过线上平台和VR/AR等虚拟界面开展实验教学活动以及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学生在虚拟界面进行操作,通过互联网技术从线下实验室获取真实的实验数据和远程教师的实时指导。
“要训练大脑会思考。”来自南京理工大学的国家级名师王建新表示,AI时代的到来,获取知识将更加便捷,未来的教学也将更强调激发学生“会思考”,更加注重从关注知识和信息本身的浅层学习,转变为关注知识背后的原理、关注知识之间的联系以及能够监控和反思学习效果的深层学习。
“人工智能正在越来越多地融入教育领域。”来自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国家级教学名师战德臣表示,数智化技术将会把大学课程变得更加“智慧”,数智课堂将会为学生提供数字教师+AI助教,精准施教,使课程建设更加深入;而数字技术的涌入,还可以将复杂的知识变成“一图读懂”的知识图谱,清晰刻画出人才培养的知识体系,提供更加智能化教与学。
“未来的课程建设将会更注重数字驱动、AI赋能。”来自哈尔滨工程大学的国家级教学名师赵春晖表示,要充分利用好数字技术打造新时代“金教材”“金课程”“金教师”“金环境”,虚拟教研室建设,课程网络平台资源利用,知识图谱的使用,数字教材的编写都将会成为未来教育教学的潮流。
“工学”并举 思创融合 课创融合
“红色电波”无线电报机制作比赛正式开启后,来自东北五校的140支队伍,近600人展开激烈角逐,最终,哈尔滨工程大学和吉林大学学生代表队分获冠亚军。哈尔滨工程大学信通学院党委书记王锐表示,大赛实现了“一赛三融”,红色思政教育与信通学科专业相融合,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动手能力相融通,东北五校信通学科学生文化交流融汇。
“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改。”哈尔滨工程大学信通学院院长贲晛烨表示,哈工程信通学院积极开展创新育人的系统改革与实践,以学生能力培养为导向,统筹课程、竞赛、大创项目,牵引学生社团、创新中心、科研团队形成系统能力,为想创、肯创的学生提供开放、公平、共享的创新通道与机会,建设全过程、全覆盖、全链条创新育人体系。
“这不仅是一次学术与技术的盛宴,更是对东北地区电子信息类专业教育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黑龙江省通信管理局副长孙亮表示,通过五校通信专业学生联赛,能进一步激发青年学子的创新精神和爱国情怀,为国家通信领域的发展建设贡献青春力量。
“推动通信和电子信息类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改革发展,这是我们高校共同面临的课题。” 哈尔滨工程大学校长助理、本科生院常务副院长耿敬介绍,学校紧贴强国强军需要,秉承“工学”并举理念,利用数字赋能推动专业全要素转型升级,深化新工科建设,着力培养可靠顶用、拔尖创新的新时代“工学”人才。
“既要练就过硬本领,更要坚定理想信念。”国家无线电监测中心哈尔滨监测站站长孙鹏飞表示,无线电穿越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烽火,直到今天在5G通信、气象卫星、航天器飞行测控等事关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依然发挥重要作用,青年学生要了解“红色电波”,更好学会使用“红色电波”,树牢科技报国志,勇攀科学高峰,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智”引未来 共塑新时代电子信息类人才培养体系
“人工智能等新兴信息技术的爆发促使信通学科知识体系加速演变。”大连理工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副院长龚晓峰介绍,学校以“构建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方案”为人才培养改革主要目标,开展了以“核心课程重构、项目式教学贯穿、全面本研贯通”为主要举措的本科培养方案改革,从课程体系、教学范式、创新能力培养三方面应对数智时代对电子信息类本科人才培养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人工智能正在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东北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宋晓诗介绍,学校积极实施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改革行动,深入推进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建立和拓展优质数字化资源体系,打造数字化育人新范式。推进基于知识图谱、能力图谱、素质图谱的“课程-教材-师资-实践”一体化建设,积极构建本研贯通课程新体系。
“要主动迎接新形势、新挑战。”吉林大学通信工程学院通信工程专业系主任王雪介绍,学校不断加强专业内涵建设,推动通信工程、信息工程、自动化传统工科专业建设的同时,积极对接行业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优化专业结构,新建“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机器人工程”两个“新工科”专业,实现了学院新工科专业的合理布局。
“未来的教育将会更加智能化和个性化,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能够引领未来电子信息及相关领域发展的杰出人才就是我们的责任和使命。”哈尔滨工业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副院长李杨介绍,学校积极响应国家关于“人工智能+”行动的战略部署,结合国家发展战略、行业发展需求和科技发展趋势,全面、系统地将人工智能技术融入全校各专业教育教学,着力培养既掌握扎实专业知识又具备人工智能素养的拔尖创新人才,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科技和人才支撑。
“要培养能够适应快速变化的技术和产业需求的综合素质人才。”哈尔滨工程大学信通学院副院长乔玉龙介绍,学校紧贴强国强军需要,以“红色电波”为主线,协同构建全过程思政教育体系,基于“特色知识图谱”和“基础+进阶”理念,构建了雷达、通信和人工智能专业课程群,强化专业基础。学院立足创新创业教育,聚焦工程实践,深化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全面推进人工智能赋能人才自主培养,培养新时代“工学”人才。
此次东北五校电子信息类专业建设会上,还发布了《电路与电子I》平台课程,该课程以培养学生具备扎实的电学基础为目标,将电路和电工学进行系统融合,打造了新工科背景下线上线下混合、理实融通的智慧课程。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