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剂专业和复试科目
哈尔滨理工大学测控技术与通信工程学院仪器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光学工程的学术学位授权点有调剂名额,电子信息、资源与环境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有调剂名额,复试科目如下所示。
注:哈尔滨理工大学2022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复试科目和大纲在学校研究生处网站下载,具体网址 http://graduate.hrbust.edu.cn/info/1243/4741.htm
学院简介
哈尔滨理工大学测控技术与通信工程学院是原哈尔滨科技大学、哈尔滨电工学院相关专业组合而成,学院成立于1998年8月,原名仪器仪表学院,2001年初更名为测控技术与通信工程学院。
学院现设有测控技术与仪器、通信工程、安全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6个本科专业,1个电子教研部、1个实验中心,本科专业主要省份均为一表招生。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源于50年代初期电器仪器专业,现为国家级一流专业、省级一流专业、省重点专业,2019年通过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具有仪器科学与技术一级博士学位授予权,仪器科学与技术学术硕士学位授予权和电子信息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通信工程专业创建于2000年,由原哈尔滨科技大学检测技术及仪器专业组建而成,具有信息与通信工程学术硕士学位授予权和电子信息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安全工程专业始建于1992年哈尔滨电工学院,省级一流专业,现具有安全科学与工程学术硕士学位授予权和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由1993年组建的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发展而来,1999年合并为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国家级一流专业、省级重点专业,bet36体育备用;年通过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具有信息与通信工程学术硕士学位授予权和电子信息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于2005年为满足国家战略发展需求而成立的特设专业,2020年工程认证受理专业。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创建于2002年,是由中国光学之父王大珩院士创立的技术物理系的光学方向发展而来,省级一流专业,具有光学工程学术硕士学位授予权和电子信息(光学工程方向)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
学院拥有仪器科学与技术博士后科研工作流动站1个,仪器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仪器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光学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4个,以及电子信息、资源与环境2个一级学科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拥有省激光光谱技术及应用重点实验室、黑龙江省量子调控重点实验室、测控技术与仪器黑龙江省高校重点实验室3个重点实验室,拥有视觉检测与图像处理研究所、传感器与可靠性工程研究所、智能感知与光电检测技术研究所、现代传感器与微纳系统研究开发中心、风险管控技术研究中心、大珩量子调控协同创新中心6个科研研究所与中心。
学科简介
仪器科学与技术
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发展立足于国家智能制造发展战略需求和黑龙江省高端装备制造和信息产业发展需求;依托单位哈尔滨理工大学原属国家机械工业部和机械电子工业部,为我国机电装备制造基地黑龙江省最大的省属理工科高校,具有明显的行业和区域优势;学科于1978 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1992年获省部级首批重点学科、1998年获博士学位授予权、2003年设立博士后流动站,现为省一级重点学科和国防特色学科;建有2个黑龙江省级领军人才梯队;设有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省重点实验室、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省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还设有工信部公共技术服务基地、省高校重点实验室。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本身的显著特点就是学科前沿交叉融合,本学科通过视觉与生物医学、测量与微纳制造、检测与安全监测、测控与工业生产过程的交叉融合,形成了信息传感及系统技术国防特色学科方向和传感器及可靠性工程特色学科方向;经过多年的艰苦努力,学科研究开发的可靠性、自动测试系统、传感器、工业生产测控仪器与系统等方面的诸多技术和装置应用于工程实际;学位点成为黑龙江省测量与控制领域的科技创新、研究开发、人才培养、汇聚人才和学术交流的的重要基地。
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学位点围绕激光光谱技术及应用、微纳传感器及信息融合技术、智能计算成像及应用、传感器与可靠性工程、以及智能测控仪器与系统5个培养方向开展科学研究和研究生培养工作。学科现有硕士生导师40人,博士生导师25人,产业导师15人。教授20人,副教授18人。近五年,学科教师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科技部重大仪器专项、装备预研项目和省部级等科研项目五十多项。
信息与通信工程
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依托通信工程和电子信息工程两个本科专业,2000年获得信号与信息处理二级学科的授予权,2003年获得通信与信息系统二级学科的授予权,2005年获得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授予权,2009年获得电子与通信工程专业学位的授予权。学科依托测控技术与仪器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测控技术与仪器黑龙江省高校重点实验室、黑龙江省激光光谱技术及应用重点实验室、电工与电子黑龙江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教学科研平台。培养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较强的实践能力、完善的自主学习能力及创新能力的信息与通信工程领域的高素质创新人才。本学科现有专职教师44人。教授11人、副教授、副研究员及高级工程师16人、硕士生导师32人,博士生导师3人;具有博士学位35人;学科师资队伍职称、学缘结构合理。学术硕士目前有在校生125人,近5年获学位237人,一次就业率为93.94%。专业硕士有在校生123人,近5年获专业学位112人,一次就业率为98%。研究方向为:现代无线通信理论与技术、数据采集处理及传输技术与系统、模式识别与图像处理、信息融合与故障诊断、遥感图像智能分析与解译和多模信号感知与智能信息处理。
安全工程
安全工程专业设立于哈尔滨理工大学测控技术与通信工程学院,现设有安全科学与工程、资源与环境(安全工程方向)两个学位授权点。1994年安全工程专业本科招生,2007年申请获得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硕士授权点。
学科梯队成员21人,教授、副教授占50%以上,具有博士学位9人,具有较好的科研背景。学位点近五年研究生一次就业率为86.22%,其中攻读博士学位、大型国有企业、合资企业以及政府或事业单位工作比例较高。2022年招生计划及研究方向:
083700安全科学与工程,研究方向:“安全检测技术”、“可靠性工程与安全技术”、“工业安全与职业危害控制”、“安全仿真与数值模拟”。
085700资源与环境(安全工程方向专业学位--全日制/非全日制),研究方向:“环境安全检测技术”、“可靠性工程与安全技术”、“职业安全健康危害控制”、“防灾减灾数值模拟”。
光学工程
光学工程学科依托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是中国光学之父、老校长王大珩先生高瞻远瞩力主设立的学科,是光学的自然延伸。2002年获得光学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2009年获得电子信息(光学工程)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光学工程是以光学为主,并与仪器科学、材料科学、通信工程、生命科学、精密机械制造、计算机科学及微电子技术等学科紧密交叉和相互渗透的学科。它包含了许多重要的新兴学科分支,如激光技术、光纤通信、光存储与记录、光学信息处理、光电显示、全息和三维成像、薄膜和集成光学、光学与光纤传感、光电测量、现代光学和光电子仪器及器件、光学遥感技术以及综合光学工程技术等。
学科现有硕士生导师20人,其中博士生导师7人,中科大和哈工大兼职导师各1人,产业导师5人。教授7人(含外籍教授1人),副教授7人。近五年,学科教师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科技部重大仪器专项、装备预研项目和省部级等科研项目五十多项。学科依托黑龙江省量子调控重点实验室、黑龙江省激光光谱技术及应用重点实验室等为支撑平台,开展光量子调控与激光技术、微纳光纤材料与器件、光电精密测量技术等方向的研究。
学科近五年研究生攻读博士学位、就业大型国有企业、合资企业比例较高。2022年主要面向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物理学、应用物理学、电子科学与技术(光电子)、测控技术与仪器、通信工程等光学及相关专业的应、往届本科生招生,光学工程和电子信息(光学工程)共计划招生30人左右。
调剂流程
1. 关注调剂咨询群。在“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调剂服务系统开放前,有调剂意向的同学可分别加入我院研究生调剂咨询QQ群,咨询调剂及复试有关政策。
2. 填报调剂志愿。待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调剂服务系统开通后,所有调剂学生需要在“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上提交调剂志愿。请相关考生关注该网站调剂信息,网上调剂平台开通后,尽早提交调剂志愿。
3. 调剂资格审核。学校将对考生调剂资格进行审核,符合调剂条件的,在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硕士研究生网上调剂系统发出复试通知。
4. 复试工作安排。按照国家教育部及黑龙江省教育厅要求组织复试,复试时间和具体复试办法以哈尔滨理工大学研究生处网站(http://graduate.hrbust.edu.cn/)发布信息为准。
联系方式
1. 哈尔滨理工大学研究生招生办
办公室联系电话:0451-86390155
招生咨询电子邮箱:hlgyanzhaoban@163.com
哈理工2022年bet36体育投注咨询QQ群:869787206
研究生处官网:http://graduate.hrbust.edu.cn/index.htm
2. 哈尔滨理工大学测控技术与通信工程学院调剂咨询
学院:于老师13936394670
孙老师13895707490
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杨老师13895703650
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王老师13313604165、王老师13796781984
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蒋老师13936455312
光学工程学科:于老师15545580296
测通学院调剂咨询qq群:1033524418、二群群号:920666036
奖励政策
1、国家奖学金:硕士:20000元/次;
2、学业奖学金:
一等奖学金每生每年 10000元/次;(推荐免试)
二等奖学金每生每年8000元/次;(统考初复试成绩前30%)
3、学业助学金:
一等学业助学金每生每年5000元(不超过本年级研究生人数的10%)、
二等学业助学金每生每年3000元(不超过本年级研究生人数的30%);
4、国家助学金:
硕士研究生每生每年 6000元/次。
5、三助津贴:
按照实际情况发放,300-500元/月。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