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t36体育备用_bet36体育投注-【点此进入】

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地方高校治理转型的现实选择:内涵、特色与融合发展
2022-08-24 12:42:00
铜仁学院
  (作者 朱洪波 王友云)
  地方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力量。在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浪潮下,在国内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就业结构性矛盾加剧背景下,探讨地方高校治理转型的动因、基本取向、困境与路径等基本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价值。
  一、地方高校治理转型的动因溯源
  新技术条件下知识生产方式的变化是治理转型的内生动力。传统的“知识生产模式Ⅰ”主要是以学科为中心、导向和基础的知识生产逻辑,是基于牛顿学说所确立的典范、以单学科科学研究为主要特征的知识生产方式。“知识生产模式Ⅱ”面向实践,应用导向、问题导向、跨学科导向是其主要特征,强调在应用环境中利用跨学科方法产生知识。“模式Ⅲ知识生产观”主要以“集群、创新网络、分形研究、教育与创新生态系统”作为核心构件组成知识生产系统,强调高校、政府、行业企业与社会之间的协同创新。新技术主宰的大数据和智能化时代,知识生产模式Ⅱ和Ⅲ成为知识产出的主要方式,从而也引发了高校的深刻变革,以应用为主要特征的“知识生产模式Ⅱ”影响了高校的办学定位、人才培养定位和知识选择,以知识集群、创新网络等为核心构件的“模式Ⅲ知识生产观”变革了高校知识生产的观念、转变了高校学术研究的取向、推动高校跨学科组织的弹性重构、加快高校协同创新中心的建设。由此可见,高校必须顺应知识生产方式变革的要求进行转型发展,知识生产方式的变化成为地方高校治理转型的内生动力。
  区域和地方产业人才需求变化是治理转型的现实需要。随着新技术革命的深入推进,新的业态、新的经济增长模式、新的职业不断产生,我国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亟需大量应用型人才作为支撑。社会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需求比例的大幅增长,将远远超过对普通劳动者的需求,工程应用型人才、高级技术型人才、高端技能型人才将成为劳动力市场的重要主体。地方高校作为区域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人才的主要来源地,必须顺应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需要进行相应调整,同区域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吻合相适应,与区域内产业结构形成“适应—对接—合作—引领”的互动关系,从而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二、地方高校治理转型的基本取向:内涵、特色与融合发展
  地方高校需要进行怎样的治理转型?这是治理转型往哪里走的方向性问题。高校转型发展必须做到与高等教育发展、高校自身发展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三者相一致,地方高校治理转型必须确立内涵、特色与融合发展的基本取向。
  (一)地方高校治理转型取向之一:由外延走向内涵
  地方普通本科院校是在世纪之交伴随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大众化普及化进程,通过合并升本、转制升本、专科升本、民办高校升本、独立建本、师专升本等多种方式建立起来的高校,更加面临内涵发展问题。这些学校在升本以后,大多以谋求办学规模和办学层次的进一步提升为目标,想方设法拓展办学资源和扩张办学空间,从一开始就走向了一条外延式发展道路。内涵式发展以学校内部因素和资源作为动力,核心在于强化核心竞争力,提高办学质量,优化办学结构,注重协调发展,主要通过学科专业建设、教育教学改革、体制机制创新和人才队伍建设促进高质量发展,如凝炼学科方向、优化专业设置、改进教学方法、改革课程和教材、重视政产学研结合、完善教学评价机制等,实现整体质量和效益的提升。由外延式发展走向内涵式发展,是地方高校治理转型的基本取向。
  (二)地方高校治理转型取向之二:由优势走向特色
  地方高校要立足地方,以培养地方发展需要的人才为使命,这就要求其从自身实际、内涵标准和地方特色出发,进行人才培养取向的抉择。地方高校是基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建设发展起来的,必须面向地方,着力培养契合地方实际和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重点是要高度重视地方产业发展和地方特色,结合地方特色进行办学方向的调整,结合地方产业发展需要进行专业设置,办学重心下移,立足“地方特色”与“应用型”两大核心要素,实现特色发展。立足区域和地方,由突出优势走向注重特色,必须对地方资源进行广泛调研,既要深度挖掘地方历史文化和人文资源,做大做强人文社会科学,又要开发地方特色资源,依托和利用地方特色优势产业,做好理工农医等自然科学的教学和研究,培养适应地方产业发展需要的工程、技术和技能型人才。通过政府、行业企业与高校之间的良性互动,由地方优势走向地方特色,乃是地方高校治理转型的又一基本取向。
  (三)地方高校治理转型取向之三:由校地分离走向校地融合
  地方高校治理转型还必须由校地分离走向校地融合,这是由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定位和职能所决定的。二者必须形成紧密互动关系,高校要深度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之中,实现与地方的融合发展。与地方融合发展,是地方高校内涵式发展的必然要求和主要实现方式。地方高校在服务地方发展中,必须处理好“顶天”与“立地”的关系,重点要做到“立地”,着力为地方发展输送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和高水平应用型成果,通过融入地方的“立地”过程才能真正实现“顶天”。应通过对地方产业和市场的深入调研,进行学科、专业、科研方向的优化,实现学科、专业、科研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度对接,与地方产业链紧密结合。地方高校通过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主流,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赢得“有为”和“有位”,与地方关系从分离走向融合,是地方高校治理转型更加需要坚持的基本取向。
  三、地方高校实现内涵、特色与融合发展的实践困境之思
  确立了治理转型的基本取向之后,关键的问题在于找出当今制约我国地方高校内涵、特色与融合发展的主要困境,只有通过从外在环境到高校自身全面深入地进行深层次的困境之思,才能真正找到问题根源,寻求破解困境之道。
  (一)高质量教育教学体系建设滞后制约了内涵发展
  首先,地方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不尽合理。大多数高校普遍存在定位不准、应用性不足和缺乏特色等问题,突出表现为基础性教育偏重,应用型教育偏弱;过分注重知识传授,忽视专业实践能力提高;学科专业比较单一,交叉复合程度不高等问题。其次,地方高校教学管理体系不够健全。现实中,不少地方高校并未按照人才培养要求,对教学管理体系进行优化,实现教学管理由管理本位向学生本位的转变。再次,地方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不够完善。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高校永恒的主题,人才培养职能始终是重点,教育和培养学生始终是根本任务。然而,很多地方高校做得并不好,并未真正秉持这一标准构建起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从而严重制约和阻碍了地方高校走向内涵式发展的道路。
  (二)未基于准确的办学定位办出特色制约了特色发展
  首先,缺乏科学论证,简单套用。办学定位不能草率,需要结合自身的办学理念、历史传统、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特点等进行科学理性的研究,需要在科学理论指导下进行充分论证,但很多学校对自身办学定位没有足够重视,要么随意性大,要么简单比照套用。其次,脱离地方实际,攀比求大。有的地方高校在探索定位过程中,对自身现状、地方实际、办学目标认识不清,盲目攀比,追名逐利,严重脱离地方实际,办学没有地方特色。有的一味追求办“综合性”“研究型”大学,想方设法提高办学层次,扩大办学规模,提升学校级别,办全学科门类,与学校发展的初衷越来越远,长时期无法走出名校“阴影”。再次,特色挖掘不够,缺乏个性。高等教育要走多样化发展道路,要通过科学定位、错位发展与特色发展,形成高等教育的合理结构和良性发展的教育生态,这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宏观政策目标。现实中,为数不少的地方高校并未处理好这一问题。
  (三)教学科研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不足制约了融合发展
  首先,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不足。教学科研成果没有完全与地方有效融合,“两张皮”现象突出,难以解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关键问题,为地方发展提供高水平智力成果和个性化服务方面也有很大差距。其次,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存在不相称现象。这主要体现在培养目标不清晰,没有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设定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设置与地方需要也存在一定程度脱节,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业评价方式比较单一,与地方政府和行业企业合作培养人才方面有待加强,能胜任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双师型”教师缺乏。再次,地方行业企业参与高校转型发展热情不高,参与度低。行业企业要真正胸怀社会责任意识和人才战略意识,在高校课程建设、本土教材开发、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政产学研合作、双师型教师培养、教学科研成果应用等方面与地方高校进行具有实质内容的合作,而不能走形式。
  四、地方高校实现内涵、特色与融合发展的路径构建
  地方高校必须在提高教学质量方面谋求内涵发展,在明确办学定位方面谋求特色发展,在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方面谋求融合发展。只有做好了这三个主要方面,才能真正构建起全面的地方高校内涵、特色与融合发展路径之维。
  (一)内涵发展——建构面向应用的高质量教育教学体系
  首先,要优化人才培养体系。坚持“回归实践和应用”的教育理念,以人才培养方案改革为抓手,推进人才培养体系改革。重构课程体系,增加跨学科、前沿性、交叉学科和应用性课程的比重。要在课程设置上下功夫,在人文社会科学专业方面开设适量的地方特色课程,在自然科学专业方面开设一定的符合地方产业发展需求的课程,做到专业链与产业链对应。其次,要改革教学管理体系。地方高校应着眼于专业内涵建设的视角,构建以学分制为核心的教学管理体系。同时,改革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模式,增强学生自主学习方式。再次,要完善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完善质量监控体系重点是完善校、院(系)、教师三级质量评价体系和实施学生评教、同行评教、督导评教、社会评教四级评教机制,尤其要注重引入社会第三方评价,努力实现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结果客观化。
  (二)特色发展——基于自身与地方特色明确办学定位
  首先,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类型应定位为应用型人才。要结合地方实际,立足地方特色,面向地方培养应用型人才,在本科层次人才培养上应由“学术理性”向“职业取向”转变。在培养规格上,既要强调基础和拓宽口径,又要重视实践和强化能力。其次,地方高校服务面向应定位为区域性。地方高校必须深入研究所在区域的区位特点、人才需求、社会需要、产业结构、社会特征,从而使高校在地方获得区位优势,赢得发展资源,明确服务空间。再次,地方高校办学特色方面应定位为鲜明性。地方高校既要继承自己的办学历史和传统,又要在实践发展中基于自身特征、区位优势和现实基础,凝练特色、坚持特色、延续特色,并将特色不断凸显。最后,地方高校办学目标应定位为导向性。办学目标应具有导向性,只有坚持正确的导向,才能有清晰可行的目标,才不至于在盲目追求和攀比中失去自己的办学灵魂和精神,才能真正引领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
  (三)融合发展——深度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主流
  首先,地方高校应增强主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意识。地方高校要积极主动对接地方政府、行业企业和社会各类主体,争取地方支持,这就要求地方高校树立服务地方的意识,增强为地方培养应用型人才和产出应用型成果的观念。其次,国家和地方政府必须给予地方高校融入地方发展有力的政策支持。主要包括:校地、校企融合专项考核政策,地方行业企业与社会组织扶持地方高校发展的财政支持政策、地方政府与行业企业促进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政策、地方高校参与社会服务的各类支持政策,等等。通过有力的政策支持,使地方高校、政府、行业企业和社会都愿意积极合作,促成深度融合,累积信任资本,形成互动效应。再次,积极争取地方政府和行业企业支持,建立紧密的校企合作、政产学研合作机制。地方高校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融合,必须建立一套确保高校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与社会合作发展、共享成果的体制机制,确保二者合作的常态化和可持续性。
 
  作者简介:
  1.朱洪波,铜仁学院党委书记、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高等教育、公共管理理论与实务。
  2.王友云,博士,铜仁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公共管理理论、区域治理。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