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t36体育备用_bet36体育投注-【点此进入】

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遵义医科大学:扎根贵州大地 开展高质量科技创新工作
2020-10-26 10:34:00
遵义医科大学

  近年来,遵义医科大学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围绕贵州特色产业发展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潜心打造以科技领军人才为核心、重点科技平台为载体、重大科技项目为牵引、重要科技成果为标志的科技创新体系,扎实将论文写在贵州大地上,高质融合高校资源与地方高新科技产业发展,提升高层次医学人才培养质量,为助推贵州省成为全国重要的健康医药产业集聚区和全省决战脱贫攻坚和人民生命健康贡献遵医力量。

  学校现有省部级科研平台11个,贵州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3个,院士工作站4个,其它各类科研平台21个。依托高水准科研平台,学校科研产出硕果累累。近五年来,科技项目共立项2342项,其中包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贵州省科技重大专项等国家及地方的重大科技任务,获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25项,其中贵州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5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涌现出了一系列代表性案例,为贵州省培养了大量高质量人才。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 提升疑难疾病诊疗能力

  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干细胞技术由于其巨大的科学价值和应用前景,备受科学界和产业界的关注。国务院《“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及2019年《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中,肯定了干细胞技术巨大的科学价值和应用前景,明确指出支持干细胞治疗产品,这标志着干细胞再生医学技术正在成为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之后第三种医疗手段。

  提升疑难病诊疗能力。在何志旭、陈代雄、王达利、余丽梅等一大批科技人员的共同努力下,遵义医科大学的干细胞研究,从填补贵州空白到与东部地区同步发展,不断深入到国际干细胞研究的分工与协作中。2003 年,学校将干细胞技术引入贵州,建立了西南地区首个省级干细胞研究平台。开展了从脐带、胎盘、羊膜组织中分离并培养出间充质干细胞、建立干细胞库、干细胞临床试验等关键科技任务,成功应用人胚胎干细胞分化为造血干细胞用于白血病移植治疗试验,使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糖尿病、血管闭塞性疾病等临床难治性疾病取得突破,相关研究获贵州省科技成果奖一等奖。近年来,研究团队重点开展了围产期间充质干细胞的临床应用技术研究,突破了体外规模化分离、培养、储存间充质干细胞等多项关键技术,获得国家首批干细胞临床试验基地资质,使我省干细胞研究与应用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学校成功举办中国干细胞第十届年会

  学校党委书记何志旭作为主办方致辞

  培养高层次医学人才。目前已培养博士后 5 人、博士 30 人、硕士近 200 人,为我省科技创新提供了重要的人才资源。

  服务高新技术产业。与国家干细胞中心等企业联合组建了“贵州省分中心” 和“贵州省干细胞库”等研发机构,与科研机构和企业联合建立了“贵州省现代药物协同创新联盟”,推动贵州省干细胞生物医药技术科技创新进入国内先进行列。近年来,学校还通过生物医学技术创新和转化推动贵州汉氏生物、中科生物等成为知名干细胞高新技术企业,助推了贵州医养大健康产业的形成和发展。

  面向地方产业特色 助力赤水市脱贫攻坚

  2010年,赤水市仍然是国家级贫困县,由于多石少地的地理特征,依靠附石栽培金钗石斛成为一部分赤水贫困家庭增收的主要途径甚至是唯一途径。十八大以来尤其是十九大以后,脱贫攻坚总攻的号角吹响,遵义医科大学发挥智库优势,最终提出金钗石斛产业发展“以医院饮片市场为核心,以优势品质打通医院渠道,同时兼顾其他渠道”的发展战略。

  携手中国药理学会,打通金钗石斛科技壁垒。遵义医科大学石京山教授的科技团队,携手中国药理学会,对金钗石斛进行了系统研究。学校石斛专班相关研究联合十余家企业获得贵州省重大专项733万,已获得科技部973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立项资助,科研经费累计超过1500万元;共发表学术论文88篇,研究成果被其他科研工作者广泛引用830次;获授权专利24项,其中发明专利8项;培养硕士研究生48人,博士研究生2 人,实现了培养的高水平人才与贵州社会经济的接轨,履行了将论文写在贵州大地的神圣使命;连续召开六届全国金钗石斛论坛,推动贵州赤水金钗石斛在北上广深等地的知名大型中医院使用,石京山教授本人在3000人规模的世界药理学大会上向全世界药理学研究科学家宣讲金钗石斛,推动了金钗石斛在国际学术界的认可度的提升,绿色的石斛为裸露的岩石减轻了风化作用产生的粉尘量,成为“多彩贵州,丹青赤水”的另一种诠释,演绎出丹霞石上的生命传奇。

  石京山教授在赤水金钗石斛基地

  争取政府支持,加大校企合作。从2011年至2019年,学校持续争取政府性投入资金开展石斛科技及产业化工作达2000万元,项目研究成果及其对脱贫攻坚的推动作用引起政府领导高度重视,成为贵州省农村产业革命十二大主导产业之一;充分整合了赤水信天中药产业发展有限公司、赤水国礼石斛开发有限公司等的商业资源,项目前景得到产业资本高度重视,浙江友诚集团针对项目承担单位先后注资累计近亿元。在科技支撑和系列组合政策的推动下,通过“优势资源+科技支撑+市场开拓”的“动车组”,带来经济效益近5000万元,bet36体育备用;年直接带动了4050户贫困户12604人脱贫,最终成为赤水市于2017年成功出列国家级贫困县的重要支撑产业之一。

  依托大学科技园区 助推生物医药产业发展

  长期以来,遵义医科大学发挥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相辅相成、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紧密联系、学科交叉与融合的优势,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作为遵义市重点支持的省属地方高校,遵义医科大学现有博士578人,涵盖医、药、理、工、文、法等多个学科方向,拥有在校本科生及研究生16000余人,获得授权专利500余项。如何贯彻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引导高科技人才资源及成果与地方社会发展相结合,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深入发展,是学校发展面临的新问题。

  学校审时度势,围绕遵义市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和建设黔川渝结合部中心城市的总体部署,遵义医科大学以建设遵义生物医药大学科技园作为契机,依托学校的科技、人才和学科优势,使大学科技园成为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主要通道;同时,借助遵义高新区升建国家级高新区的东风,构筑政府、高校、企业三位一体的发展格局,努力把遵义生物医药大学科技园建设成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创新创业人才培育的特色大学科技园,为遵义市创新资源聚集和辐射提供有力支撑。

  目前,通过与遵义市的有效协作,已经开建总投资近亿元的生物医药大健康产品中试研发系列生产线。同时,和贵州省遵义高新区合作及建设了贵州医药大健康产业研究院等系列新型研发机构,建成了遵义高新区生物医药技术服务中心。目前大学科技园已经完成了重要支撑性第三方企业的招商引资工作,并已经实际运营。

  大学科技园的平台搭建,吸引到来自上海、广东等沿海城市的科技资源。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南京工业大学等科研院所的知名教授均在园区设立研发机构;同时,还深化了遵义医科大学既有的科技平台的服务地方经济的作用,为遵义医科大学校内高精尖科研平台如特色民族药教育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基础药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提供与市场和地方经济接轨平台。

  遵义生物医药大学科技园

  加速成果转化 服务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

  学校高度重视科技成果转化,一是承担了一系列服务地方经济和产业发展的科技重大专项、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等;二是承接了大量为当地企业提供技术服务的横向课题;三是先后与贵州华夏本草、盘州中药材产业促进会等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四是与福建农林大学合作开展兰科植物资源发掘及研发转化。

  学校深入梳理了贵州产业特色资源,除了上面提到的赤水金钗石斛外,还梳理出绥阳金银花、剑河钩藤、正安白芨、正安野木瓜、大方天麻、茅台小红高粱以及凤冈锌硒茶等等,通过深入挖掘这些地方特色资源,分析健康优势、寻找健康证据,积极开发健康和医药产品,带动地方特色产业经济发展。仅十三五期间,学校就成功为绥阳开发出30多个金银花的系列产品;帮助正安的野木瓜企业获得并完成国家级项目,开发出多个野木瓜产品;2019年学校获准省委批准设立中的石斛专班、食用菌专班和茶专班三个专班进行专项科技攻关;为遵义烟草烟草公司提供烟草生物育苗与防病增产技术服务,开发微生物菌肥来解决烟草种植连作障碍和专用肥料短缺的问题,金额达200万元。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兼秘书长王晨同志来学校视察工作对遵义医科大学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上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

  遵义医科大学科技特派员荣获贵州省十佳智力扶贫工作者

  2015年-2017年间,学校共选派了42名博士、教授作为科技特派员前往播州区、赤水市、正安县、绥阳县、道真县、安龙县等地,深入基层服务开展科技扶贫,带领团队及学生将论文写在田间地头,切实增强了高层次人才关注社会、关心民生、奉献社会、服务群众、反哺社会的能力。

  风好正是扬帆时,砥砺奋进书华章

  面向未来,围绕建设特色鲜明、国内一流、国际有影响力的高水平医科大学的目标,遵义医科大学将在十三五科技创新水平高质量快速发展的基础上,增强为国育才、为党育人的使命感,继续砥砺奋进、逐梦前行,瞄准医药科技创新发展的前沿领域,结合贵州医药产业发展特色,在大健康产业的转型升级、提高重大疑难疾病诊治创新攻关能力、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等国家急需民生领域,扎实开展科学研究,释放科技创新活力,培养更多更优扎根祖国大地,适应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高层次医学人才。

通讯员:何芋岐)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