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西协作“组团式”帮扶背景下,教育科研成为水城职校变革的隐形引擎。中山市第一职业技术学校教师朱治国引领水城职校教师团队实现了从“怕科研”到“用科研”的转变。开展教育科研讲座,开展教研论文评选,开展立项课题研究,开展科研成果培育,开展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开展技能贵州项目申报,推动东西部协作示范校建设,开展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开发特色校本教材,开展线上线下教研,构建高效课堂模式等。一年半的教育帮扶,学校教育科研面貌大为改观,科研力量正悄然重塑这所西部职校的核心竞争力。
地处黔西北的水城区职业技术学校,2024年2月迎来了东西部教育协作项目的重要支点——广东省特级教师、省职教名师、正高级讲师朱治国进驻水城区职业技术学校,开展为期一年半的教育帮扶。作为深耕教育科研的专家,朱老师肩负着为水城职校注入深层发展动力的使命。短短一年半时间,一场以教育科研为核心引擎的变革正在重塑这所西部职校的筋骨与灵魂。
一、科研破冰:从“畏难之峰”到“实践沃土”
初抵水城,朱治国敏锐洞察到教师团队对于教育科研普遍存在距离感甚至畏难情绪。“课题研究仿佛遥不可及”“教学任务繁重无暇他顾”成为教师们常见的心声。面对现实,朱治国并未急于求成,而是选择俯身倾听,从最贴近教师教学实际的问题入手。
他全面分析学校教师职称年龄结构,深入教师了解教师心声和需求,制定学校教育科研管理制度,主导构建“多维驱动”的科研培育体系:组织“科研零距离”系列沙龙,亲自为老师们开展“教育科研讲座”5场,引导老师们作分析、搞反思、写论文、做课题。邀请省内外专家分享接地气的研究案例;设立“微课题孵化站”,鼓励教师从日常教学痛点中提炼小而精的研究方向;推行“科研导师制”,由校内骨干与广东专家组成联合指导团队,为青年教师提供一对一全程支持。同时,学校完善激励机制,将科研实效纳入评优评先考量范畴。“朱老师带来的不仅是方法,更是信心的火种。”他指导水城职校数控专业青年教师肖瑶参加2024年六盘水市中职学校“我有好课”比赛荣获一等奖第二名,他逐字逐句辅导肖老师修改教案等参赛资料。他协助肖瑶老师指导学生参加2025年贵州省中职学校学生技能大赛获得一等奖,他辅导学生掌握比赛技巧,鼓励学生沉着自信等。他在帮扶期间还指导了学科带头人、专业带头人如何做科研,如何修订培养方案,如何开展教研活动等,不管什么辅导,他总是那么专注,总是手把手指导有关老师提炼真问题、设计小行动、跟踪微改变。
朱老师也习惯于将科研的思维贯彻到教学实践中。他每个学期担任一个班级的《AutoCAD机械制图》专业教学,教学当中他也是一样,总是关注学生的微小改变和进步,不断微调自己的教学方法,当看到学生因老师的小调整而明显提升操作熟练度时,那种成就感让我真正理解了科研的价值——科研不再是负担,而是解决难题的‘利器’。”他总是有意无意地把这种思考,传递给身边的老师们。
这种从“要我研”到“我要研”的深刻转变,正在水城职校教师群体中悄然蔓延。一年多来,学校教师参与各级各类课题研究的比例显著提升,申报校级以上课题数量增长极为明显,初步营造出“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的浓厚学术氛围。
二、课堂革命:科研落地催生教学质变
教育科研的生命力在于回归课堂、服务学生。朱治国深谙此理,他引领团队将科研的焦点精准锚定于水城职校课堂教学的提质增效。一场以真实问题为驱动、以学生能力发展为中心的课堂革命也随之展开。
针对传统职教课堂理论与实践“两张皮”的顽疾,2024年底,朱治国受聘主导水城职校机电、数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他以此为契机,组织团队深入企业调研,分析岗位核心能力需求,结合学情,反复研磨,最终凝练出具有水城职校特色的“三阶四驱”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以“情境任务导入-核心技能精研-综合实践评价”为基本流程(三阶),深度融合“岗课对接、任务驱动、做学一体、多元反馈”(四驱)。在此模式理念下修订完善的机电专业人培方案获贵州省示范性人培方案立项;数控专业获贵州省优质专业立项。
三、内涵之花:科研沃土结出丰硕成果
潜心耕耘,终闻硕果芬芳。教育科研的深度融入,如同汩汩活水,滋养着水城职校内涵式发展的参天大树,其成效在多个维度璀璨绽放。
1、教师成长动能澎湃:科研赋能极大激活了教师专业发展的内驱力。在朱治国及其团队的引领示范下,教师们积极参与各类教学能力竞赛与课题研究,专业自信显著增强。一年间,学校教师在省市级教学能力大赛、班主任能力比赛中获奖人次较往年增长近2倍。肖瑶、孙铭、李晶、左玉琳、路宾茹、刘琦、张楚悦等多位青年教师在省市级教学竞赛中崭露头角。教师参加贵州省教学设计与展示活动比赛,路宾茹老师获省级一等奖,张楚悦、严康老师获省级二等奖、张艳、谢勇老师获省级三等奖,教师参加六盘水市“我有好课”教学比赛,获一等奖2项,孙铭老师获公共基础组第一名,肖瑶老师获专业组第二名,获二、三等奖各1项;在六盘水市教学设计与展示活动中,我校教师获市一等奖5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3名;各大赛事成绩均居六盘水市中职学校前列。
学校组织了教学论文评比,教师教育教学论文的质量和数量显著提升,教师参加六盘水市“岗课赛证”论文评比7篇获奖(全市18篇);实现了从经验型教师向研究型教师的华丽蜕变。姜战胜、蒋娜、简辉、刘竹君、谢全辰、谢江、路宾茹等多人申报了省、市、区级课题。朱老师不仅引导老师们搞科研,自己也身先士卒做科研,朱老师主导的中山一职与水城职校联合申报的《基于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的“三精三有”粤黔协作新模式研究》被立项为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重大课题。课题系列成果《基于启亮教育的固本强师育新人校本研修体系构建——粤黔协作多措并举赋能教师专业化成长》即将发表于《广东教育(职教)》2025年第10期。主导水城职校机电、数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机电专业人培方案获贵州省示范性人培方案立项、数控专业获贵州省优质专业立项。2024年,组织学校教师共申报了3项市级、5项省级教育科研课题,组织完成了省、市级课题结题验收各1项。
“科研让我跳出了‘教书匠’的局限,开始用研究者的眼光审视教育,职业道路豁然开朗。”一位参与课题研究的骨干教师如是感慨。
2、学生发展质量跃升:科研反哺教学的最直接受益者无疑是学生。高效课堂模式的推广和本土化课程的落地,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实践技能和综合素养。最直观的变化体现在学生职业技能竞赛成绩上:2024至2025学年,水城职校学生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省市级选拔赛中获奖数量与等级均创历史新高。2024年学校选派移动应用开发、企业经营沙盘模拟两个比赛项目的师生共8人赴中山一职集训,选派网络建设与运维、物联网技术与应用两个比赛项目的师生共6人赴贵州机电集训。在2024年学生技能大赛中,智能制造设备技术应用赛项获省一等奖;产品数字化设计与开发赛项获省二等奖;航空服务赛项获省二等奖;法律实务赛项获省三等奖。2024学年第二学期,组织学生参加贵州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共12项,肖瑶、汪丽老师指导学生获省一等奖,王正超、郁苏老师指导学生获省二等奖、刘云霞、余娥仙老师指导学生获省三等奖,马灵芝老师获省级三等奖,学校共获市一等奖15项,二等奖25项、三等奖37项。更为重要的是,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得到企业高度认可。得益于课程内容与岗位需求的紧密对接以及实践教学的强化,学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实现飞跃,一次性就业率较上一年度明显跃升,本地优质企业就业率显著提高,企业对毕业生岗位适应能力和职业素养的满意度调查结果大幅提升。
3、服务区域彰显担当:教育科研的深度开展,也有效强化了学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那些扎根水城产业与文化的特色课程,直接为当地培养输送了大批“用得上、留得住”的技术技能人才。农学专业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参与当地合作社的猕猴桃种植技术改良项目;旅游专业学生活跃在水城各文旅景点,成为传播民族文化的生力军。数控、机电专业的学生,成为水城煤铝支柱产业的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学校与本地骨干企业的合作关系日益深化,2024年底,水城教育开放学院落户水城职校,为协同开展技术攻关与员工培训注入了新动能,真正成为助推水城产业转型升级不可或缺的智慧力量。学校社会声誉也随之鹊起,招生形势持续向好,内涵发展的良性循环已然形成。
当教室里的读书声、实训室的机床声、电脑室的键盘敲击声汇成一片,水城职校正经历着一场静水流深却影响深远的变革。朱治国老师的支教旅程终有归期,但他所点燃的教育科研之火,已然照亮了水城职校前行的道路。这簇火焰,不仅预示着今日课堂的质变,更预示着明日发展的潜能——一种根植于本土、成长于实践、面向未来的核心竞争力正破土萌发。教育科研作为学校内涵发展的隐形引擎,其力量在于将每一次微小的课堂探索都凝聚成深刻变革的洪流。水城职校正以坚实的行动诠释:在西部职业教育振兴的版图上,科研的深度决定了发展的高度。
供稿单位:六盘水市水城区职业技术学校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