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t36体育备用_bet36体育投注-【点此进入】

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第七届儿童哲学与学校变革论坛顺利举行
2024-12-25 22:51:00

  12月20日至21日,第七届儿童哲学与学校变革论坛于上海闵行顺利举行。本次论坛由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主办,复旦大学教育哲学研究中心、上海交通大学教育基本理论中心、广西基础教育研究院教育现代化研究所协办,上海市闵行实验小学承办。来自上海、浙江、江苏等地的一百余名代表共同与会,围绕“儿童哲学与全面育人”主题,展开理论与实践的积极互动与对话。 

  一、开幕式 

  本次论坛开幕式由复旦大学徐冬青教授进行主持。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所长李政涛教授致辞。认为本次论坛主题“儿童哲学与全面育人”具有两个层面的价值和意义:其一,它回归到儿童哲学的本源,即通过教会儿童独立思考,帮助他们发现、获得与自己生活经历相关的各种事物的意义,从而推动学校工作重新回归教育价值;其二,它关注到新时代的教育关切,即坚持并促进每个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促进五育融合。 

  上海市闵行区教育局副局长潘蓓蕾致辞。代表闵行区教育局对参加本次论坛的专家学者、教育工作者表示诚挚的问候。表示本次论坛是关心儿童、引领儿童健康成长的一场探索,符合“双新”的基本要求,将课堂所学与社会相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期待本次盛会成为大家交流思想、分享经验的平台,期待合作校之间共赢合作、交流智慧,共谋发展与创新。 

  二、圆桌会:儿童哲学的学校实践 

  圆桌会环节由华东师范大学杜明峰副教授进行主持。

 

  上海市闵行区实验小学何学锋校长以《让儿童用哲学的视角“拥抱世界”》为题进行报告。介绍了学校从“蒙正”阅读计划,到儿哲视域下的“‘蒙正’阅读课程”的实践历程,并表示,学校将继续优化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加强与学科教学的融合,探索更多跨学科整合的有效途径,为学生课堂高阶思维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可能性,进一步“启思维探索之智,养品德情操之正,育批判创新之能”。

 

  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王语副校长以《生活在一所有“松弛感”的学校》为题进行报告。她提到,学校以“三维四敢”空间的设计,助力儿童哲学思维与对话发展。其中,“三维”指的是学校建筑的物理空间,包括“感知空间”“构想空间”“亲历空间”;“四敢”指的是课堂教学文化,包括敢说、敢问、敢疑、敢错。学校的建筑空间让儿童的校园生活有“松弛感”,更为他们的哲学思考提供了有安全感的、具有互动性的场域。 

  上海市洵阳路小学朱乃楣校长以《让儿童内心拥有力量》为题进行报告。结合学校的实践探索分享了三点经验:一是课程建构:回归儿童的未来启蒙;二是空间美学:诗意浪漫中的成长力量;三是重建生活:寻常日子里的惊喜和期盼。学校旨在通过构建有序的学校生活,重塑儿童内部的心灵秩序,帮助儿童从容应对外部的无序。 

  杭州春芽实验学校胡旭东校长以《对话哲学 悦见成长》为题进行报告。他提到,学校积极推进儿童哲学的探索与实践,主要着力在三个方面:一是联结课堂,探索儿童哲学+三类思辨课程;二是连接时空,打造儿童无边界学习场域;三是链接成长,建构儿童哲学多元探索共同体。 

  合肥市师范附属第二小学吴小兵副校长以《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儿童哲学实践再探索》为题进行报告。他分享了学校在学科融合与校外合作两个方面的儿童哲学实践:在学科融合方面,通过编演科学戏剧、打造思辨课堂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在校外合作方面,通过“星空少年共育工作站”等项目,实现“天天有梦想,人人爱智慧”的育人目标。 

  上海圣华紫竹双语学校葛顺勇校长以《儿童哲学与学校全面育人观的融合探索》为题进行报告。他通过图片引入“什么是教育”的话题,阐述了哲学对教育强国的重要性,介绍了学校在儿童哲学方面的探索,包括制作九年一贯制课程图谱等。最后,他表示,下阶段学校将通过增设课程实践活动、创新课程形式等方式继续开展实践研究。 

  三、微论坛:儿童哲学的育人价值

 

  复旦大学徐冬青教授认为,学业质量与儿童哲学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当前考试命题越来越开放,真实性任务的学习也越来越多,教学与评价方式也在不断转变,这些都要求学生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或整合能力。儿童哲学课程就是要培养儿童的综合思维能力,引导儿童深度学习与持续思考。 

  上海教育出版社刘美文副编审通过阐述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教师的职业尊严和幸福感从何而来、教育为何呈现出“三无”生态等,对发表儿童哲学读物的初衷与儿童哲学价值等问题进行回应。她认为,儿童哲学本身即作为找到答案的一种路径、方式与探索,让教育目的重新回归人本身,重新赋予教师以育人工作者的职业尊严,让教育有意义、有连接、有趣味。 

  华东师范大学程亮教授认为,在我国的学校语境中,儿童哲学最终都应指向学生的全面发展,能让学校教育项目或互动走得更深、更高。尤其是在各个学校的实践报告中,都可以看到儿童哲学与体育、戏剧、科学、艺术等方面课程的关联度。在儿童哲学实践中,教师不是简单地听任学生开放的讨论、提出不同的观点,而是要引导学生形成更加清晰、更加融贯、更加合理的思考或观点。 

  华东师范大学董轩教授认为,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需要怎样的教育和儿童哲学,是我们需要思考和面对的问题。“儿童”是西方的现代概念,意指人的一种特殊的过渡性阶段,而儿童哲学赋予这一阶段深入思考的意义和可能性。面对技术变革带来的不确定性,帮助儿童探讨哲学问题,有利于儿童探索人生意义,增强信心,以实现童年与人生的和谐。 

  最后,刘学良博士与各位对话嘉宾围绕“哲学之于儿童成长的风险”等问题展开了深入的探讨。他认为,儿童哲学让孩子敢于试错、善于试错,让孩子在试错的过程中做得更好,同时还要形成共同纠错的机制,通过形成探究共同体,引导孩子表达自己、相互纠正,从而更好地解决问题。 

  四、联合教研 

  (一)分会场一 

  上海市闵行实验小学莘松校区朱丽君老师执教四年级研讨课《是胆小还是勇敢》。通过对《绿野仙踪》中“胆小狮”究竟是胆小还是勇敢的讨论,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胆小与勇敢,以更好地认识人的主观性与其行为带来的后果与意义。 

  太仓市实验小学陆晓程老师执教二年级研讨课《狐假虎威》。通过任务和游戏驱动导入,生动演绎课文中狐假虎威的寓言故事,让孩子沉浸式学习和理解故事中各个角色的行为动机,探究欺骗与真诚的议题,帮助孩子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 

  上海交通大学刘学良博士执教三年级研讨课《个性与共性》。依托绘本《有个性的羊》和《一只与众不同的狗》,通过设问、反问、追问等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个性、个性的可能价值和风险、个性和共性的关联等哲学命题。 

  三位执教老师简要说课后,与会专家进行了互动研讨。华东师范大学、广西师范大学杨小微教授建议,在儿童哲学课堂上,还可以进一步引入和强化关系思维、过程思维和情境思维。他认为,课堂的结束并不意味着教育的结束,相信儿童哲学会在课后持续融入学生的生命。 

  东北师范大学于伟教授认为,三节课很好地体现了儿童哲学精神和辩证思维,在结合儿童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实现了预设与生成的融合,是三节有温度、有深度的课,很好地促进了儿童的创造性发展。 

  盐城师范学院张权力副教授探讨了儿童哲学融入学科教学的必要性和方式,强调这种融合是提升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但同时也需要教师具备哲学素养。 

  此外,现场的与会老师也进行了积极的回应与互动。 

  (二)分会场二 

  合肥市屯溪路小学教育集团祁门路小学刑素萍老师执教五年级研讨课《我们当地的风俗》。通过结合真实的生活案例,引导学生思考风俗出现和消失的辩证关系,让孩子明白不同风俗的文化性和变革性,学会以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 

  杭州市景华小学马小红老师执教三年级研讨课《孤独or不孤独》。通过动画视频引入课题,结合小组讨论等教学形式,借小动物之间的友谊故事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孤独、思考孤独、享受孤独,从而收获心灵的成长。 

  泉州师范学院黄睿副教授执教五年级研讨课《三思而行》。黄老师引用《左传》与《论语》中的两则古文,联系日常生活,引导学生思考三思而行的条件,同时让学生认识到思与行之间的辨证关系。 

  三位执教老师简要说课后,与会专家与教师进行了互动研讨。杭州春芽实验学校胡旭东校长认为,三节课体现了良好的专业素养,捕捉到教学互动中的闪光点,但儿童哲学的韵味还可进一步增强,凸显理性辩证的哲学特征。 

  华东师范大学杜明峰副教授认为,三节课都体现出一堂好的儿童哲学课所内涵的三个要素:有问题、有思考、有意义,在课程设计上呈现出规范性、逻辑性、生成性,建议可以用对话、追问与辩论等方式进一步激活学生思维。 

  华东师范大学程亮教授认为,三节课载体(结构)不同、主题不同、教学方式不同,各有其代表性,但又都关联到儿童哲学的主题与特征。建议进一步强化主题的哲学意味。 

  厦门大学曹剑波教授认为,儿童哲学课堂应体现关怀属性,优化小组规模,既要注重经验知识的传递,也应聚焦“为什么”及“如何做”等问题,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思维与想象力。 

  五、特邀专家主题报告 

  特邀专家报告主题环节由复旦大学徐冬青教授和华东师范大学程亮教授主持。 

  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于伟教授以《儿童 创造 动的教学》为题进行报告。他表示,所谓“动”就是“自我活动”或是儿童由做事而学习。动的教学涉及“意动”“行动”和“互动”,注重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思考、主动实践,旨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让学生有兴趣、有方法、有习惯。 

  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高德胜教授以《道德勇气及其培育》为题,阐述了勇敢的构成要素,并强调作为勇气的下位概念,道德勇气的独特性在于对道德价值的捍卫。他认为,道德勇气的儿童形态集中体现在为他人或群体仗义执言、仗义而行,以及在公共生活、陌生环境中的见义勇为;在培育儿童的道德勇气方面,要以勇气育勇气,做儿童道德勇气的“心意相通者”等。 

  华东师范大学国际与教育比较研究所所长彭正梅教授以《批判性思维及其新模式》为题,认为批判性思维作为一个事件,是儿童哲学的重要体现。他基于杜威的五步教学法,提出了批判性思维的T4C模式,认为儿童是目的,要不断将仁爱传统与理性传统相结合,培养理性温情的儿童。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刘梁剑教授以《如何过上神采奕奕的生活:<小王子>中的大道理》为题进行报告。他将《小王子》定位为具有哲学内涵的童话故事,围绕主人公提出的“人菇之辨”,引出“正经人”“正经事”的哲学主题,探讨如何面向做事通达自我与世界,在此基础上分享了何为正事、何为人生第一等事的理解。 

  厦门大学哲学系曹剑波教授以《新课标视野下儿童哲学助力核心素养的培养》为题进行汇报。他分析了新课标中的核心素养与儿童哲学的内在关联,阐明了儿童哲学的5C目标、形态及课堂构成要素。此外,通过“愚公移山”“亡羊补牢”等相关教例展示,呈现了丰富的儿童哲学资源与可能探索路径。 

  浙江师范大学高质量育人综合改进研究中心费蔚副主任带来报告《寻找意义:谈儿童哲学“走进”新课程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她从“走进”的必要性、可能性与限制性三个方面展开,围绕课程育人导向、未来取向与课程教学改进辩护了其必要性,同时新课标的颁布为儿童哲学的“走进”提供了可能性。但是,其在多元价值、认识边界与推广难度上也存在限制性。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叶晓璐研究员以《为什么要在中学哲学课程中加入“爱”的板块》为题进行汇报。她首先批判了目前教育以分数作为唯一价值的现象,并提到目前对于全面育人和全面发展的误解,强调全面发展是为了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自己,成为一个独特的人,成为一个神采奕奕的人,由此引入爱对于孩子发展的重要性,并从哲学史和生活经验等角度进行论述。 

  六、论坛总结 

  华东师范大学基教所原所长、广西基础教育研究院教育现代化研究所所长杨小微教授对本届儿童哲学论坛进行总结。他首先回应了本届论坛的主题,认为走向全面育人的儿童哲学,既是课程,也是教育。他认为,六所学校的报告均凝练出实践层面的经验与特色,微论坛则在对话与思维碰撞中不断生成新的智慧与新的思想,六堂课基于不同学科展示了多样化的儿童哲学实践,七场专家报告也从不同视角提供了开展儿童哲学的全新思考。同时,他对未来儿童哲学的发展进行了展望,提出我们虽不是儿童,但曾经是;要做好儿童哲学这件“正经事”,必须要先“观儿童”。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