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正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红色记忆与革命精神的传承更具时代意义。8月27日至9月4日,东莞职业技术学院“粤青春 井冈情”实践队怀揣对革命圣地的崇敬与理想信念的追求,奔赴井冈山这片红土地,参与2025年“井冈情·中国梦”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专项活动。实践队以“沉浸式学习+实地调研+创新实践”为核心路径,更以2024年该专项行动中斩获的“优秀课题成果”为坚实依托,在红色沃土上深度感悟井冈山精神、探索红色文化传播新路径,最终实现井冈山精神与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力量的深度交融,让青春力量在革命精神的滋养中焕发新彩。
(荣获2024年“井冈情·中国梦”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专项行动“优秀课题成果”)
情景教学:沉浸式触摸革命初心
实践团以情景化学习扎根红色沃土,赓续井冈山精神。在“三湾改编”情景教学中,“支部建在连上”的嘹亮宣言穿越时空,队员们深刻体会“党指挥枪”原则的形成历程;“红军后代的家风”讲座里,革命先辈的崇高品质引发强烈共鸣;红歌教学环节,经典旋律唤醒深藏的革命情怀。
(“三湾改编”情景教学)
(“红军后代的家风”讲座)
(红歌教学)
队员们还循着红色足迹实地感悟:走进八角楼,凝视照亮革命道路的油灯;探访小井红军医院与黄洋界保卫战遗址,切身感受革命岁月的艰辛与壮烈。
(八角楼)
(小井红军医院)
(黄洋界保卫战遗址)
急行军训练的汗水、自制红军餐的体验,让“艰苦奋斗”从口号变为深刻认知;在井冈山烈士陵园,全体成员庄严宣誓,以铮铮誓言承诺继承先烈遗志、赓续红色血脉。
(重走红军路)
(自制红军餐)
(祭奠烈士)
实地调研:粤语赋能探索传播新径
实践团围绕“粤语赋能,青年化视角下井冈山红色研学模式的创新研究”课题,开展为期两天的独立实地调研。团队先后走访井冈山革命博物馆、百竹园、大井毛泽东旧居、神山村等多地,在调研中锚定传播创新方向。
(神山村访谈)
(井冈山革命博物馆调研)
(神山村调研)
在井冈山革命博物馆,队员们结合青年视角与粤语特色,提出开发“粤语解说+青年化叙事”研学资源包的构想,以方言亲和力与年轻化表达增强红色文化感染力;走进神山村,大家重温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嘱托,见证革命老区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中的新面貌;八角楼、龙江书院的探访,则让队员们深切体会革命前辈在艰苦环境中坚持学习斗争的精神。调研尾声,团队在南山火炬广场合影留念,为此次实地探索画上圆满句号。
(访谈农户)
(观看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
未来展望:青年化传承
基于调研成果,实践团已创新推出五款“粤语+红色+大湾区”特色文创产品:冰箱贴和金属徽章融合“红军万岁”雕塑与广州塔,以“粤青春 井冈情”传递传承之志;扇面书写《西江月·井冈山》,联结红色精神与湾区发展;可折叠纸灯将广东“粤”文化与井冈山情怀相融;种子明信片搭配杜鹃种子与粤语元素,让红色基因可感可传。
(冰箱贴)
(金属徽章)
(扇子)
(种子明信片)
(折叠灯)
团队更明确“粤语+东莞元素双赋能井冈山红色研学”的核心方向——以粤语为语言桥梁、东莞文化为情感纽带,破解地域文化壁垒与传统研学痛点。据悉,团队拍摄的微视频《粤语传薪 井冈情深》获得团中央井冈山基地微博、抖音转发并推广,播放量累计超过3万人次。下一步,实践团将深化调研,细化实施路径:优化“红色+东莞”文创设计、微视频、粤语版井冈山研学讲解词等,推动红色教育与青年文化、粤语语言、东莞本土文化深度融合,实现井冈山红色精神的“年轻化传承、在地化落地”,让红色基因在新时代青年中焕发勃勃生机。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