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t36体育备用_bet36体育投注-【点此进入】

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中大海洋科学学院助力粤港澳大湾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
2022-06-09 10:09:00
中山大学
   2022年6月8日是第十四个“世界海洋日”和第十五个“全国海洋宣传日”,今年主题为“保护海洋生态系统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世界海洋日前后,中山大学海洋科学学院联合中国科协探险协会、珠海生态环境局等单位,结合第十届海洋科技文化节在校内外举办12场(次)海洋主题活动。

  中山大学海洋科学学院院长王东晓表示,学院近年来在保护海洋生态系统、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践行“两山理论”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十四五”期间,将利用学院的多个重大科研平台,积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及临近海域的海洋生态系统研究和保育工作,探索立体协同观测技术,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以及海洋观测技术发展贡献中大力量。目前,中大海科院结合自身在海洋科学学科的研究优势,在大湾区鲸豚动物保护、珊瑚礁及红树林保育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代表性工作:

  助力中华白海豚保护工作,促中华白海豚种群与大湾区社会经济发展和谐共生

  中华白海豚有“海上大熊猫”之称,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珠江口及周边海域拥有世界上现存数量最大的中华白海豚种群。中华白海豚作为大湾区海洋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功能的指示物种,其在近海海洋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十分重要,但对白海豚种群及个体的跟踪研究一直是学界的难题。

  鲸类体内污染物PCBs呈现下降趋势,中华白海豚幼豚体内蓄积了相对较高且稳定的TEQDL-PCBs水平,幼豚面临较高的PCBs健康风险。

  中大海科院海洋鲸类与环境保护研究团队一直从事中华白海豚的保护研究。该研究团队采用标记-重捕获方法辨识了近2400头中华白海豚个体,并建立了全球最大的中华白海豚个体辨别数据库、遗传资源库等,在珠江口及周边海域生活的中华白海豚都有一个特别的名字。团队负责人吴玉萍教授介绍,为了建立和保证数据库的更新和完善,海洋鲸类与环境保护研究团队的考察队员们每年有超过70天都在海上考察,通过野外考察收集的数据,建立了中华白海豚种群动力学数学模型,发现了中华白海豚种群结构的动态变化规律,阐明了其栖息地选择特征,探讨了种群对生态环境变化的胁迫响应,揭示了中华白海豚的濒危机制。相关研究成果也为广东省及珠海市相关政府部门设立中华白海豚保护区、制定相关鲸豚类动物保护政策、为港珠澳大桥等大型海洋工程建设中鲸豚类动物的保护,提供了重要科学支撑,成效显著,实现大湾区海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污染物PCBs负荷、代际传递规律、剂量-效应关系并结合计算机编程,建立了量化评估PCBs对中华白海豚种群水平影响的IBM模型。现有PCBs污染水平可导致大湾区中华白海豚种群加速衰退。

  促进珊瑚礁保护与开发利用,保护海洋“水下花园”

  珊瑚礁是海洋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生态系统,不但为大量的近海海洋生物提供栖息地,珊瑚礁生物的生存竞争与进化产生了结构独特及活性多样的化合物,是海洋药物先导化合物的重要宝库。中大海科院海洋天然产物研究团队多年来致力于从事海洋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前往国内十余个红树林和珊瑚礁保护区,采集并保藏了来自红树林和珊瑚礁生态系统的菌株一万余株。团队负责人刘岚教授介绍,要开发海洋生物资源,就要保护好海洋生物资源,团队从2015年开始参加广东珊瑚礁普查,摸清广东珊瑚礁生态系统状况,bet36体育备用;、2019年两次前往西沙,调查西沙珊瑚礁生态系统,从2016年起,团队开始对珠江口面积最大贝克喜盐草海草床进行调查和保护,坚持对不同季节海草床面积和覆盖率进行持续监控,并对海草床微生物进行采样研究。2021年-2022年,该团队着手对珠海珊瑚礁生态系统进行全面调查。摸清珠海珊瑚礁生物资源家底,为今后珠海生态环境保护政策、规划提供基础数据和建设性意见。该团队承担国家“海洋生物天然产物化合物库”建设工作,已保藏海洋化合物2000个以上,建立南海海洋微生物菌株库,保藏菌株7000余株。相关化合物库的建设,将极大促进珊瑚礁保护和利用工作。

  中大海科院刘岚教授团队在珠海海域水下开展珊瑚礁调研

  保护近岸海洋生态资源,守护大湾区海岸安全

  大湾区的红树林资源十分珍贵,不仅为多种海洋生物提供栖息地和食物,同时也作为抵御风暴潮灾害的生态屏障,有力地保护了近岸地区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作为一种新的海岸防护方式,生态海岸防护的效能以及自身稳定性尚不完全明晰,是目前海岸动力地貌学和海岸生态学的交叉研究热点。”胡湛教授介绍,他率领项目团队在潮滩生态防护系统的减灾机理和系统演变规律等方面开展了深入研究,为生态海岸防护和红树林系统保育提供了有力支撑。此外,他还依托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项目,联合开展了粤港澳大湾区红树林分布调查和演变趋势研究。结合遥感解译、现场观测和数值模拟,阐释了90年代至今粤港澳大湾区红树林空间变化规律,为大湾区未来红树林生态修复提供基础支撑。利用自主研发的潮滩冲淤观测和数值模拟技术,为海陵岛国家湿地公园的生态修复提供指导。桂端副教授在南方海洋省实验室(珠海)资助下成功建立相关的海洋哺乳动物声学监测系统。邹世春教授所带领的海洋环境化学研究团队,成功开发针对痕量污染物的新型快速检测方法,并对海水中的多环芳烃、分泌干扰物等新型污染物的来源、传输转化过程及毒性效应开展一系列研究,为深入评估大湾区新型污染物的污染现状及潜在生态风险提供有效科学指导。

  红树林幼苗在广东海陵岛红树林国家湿地公园生长

  中山大学海洋科学学院党委书记李春荣表示,上述海科院近年来在保护海洋生态系统、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服务大湾区海洋环境保护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所取得的成绩与广大师生向海图强的心愿、科技兴海的责任感以及学院的学科综合优势密不可分。同时,院长王东晓介绍了中大海科院在“十四五”期间与海洋生态保护方面有关的发展规划。在“十四五”期间,学院将利用学院的南海海洋生物技术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珠江口海洋生态环境教育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及广东省海洋资源与近岸工程重点实验室等多个重大科研平台,探索基于海洋浮标、无人船、海上志愿船、水下AUV等智能平台的立体协同观测技术,积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及临近海域的海洋生态系统研究和保育工作。

  据悉,中山大学海洋科学学院近期举办的世界海洋日暨第十届海洋科技文化节系列活动,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既包括专题学术沙龙、海洋大讲堂,也包括生态调研大赛、海洋科普游园会、海洋主题摄影比赛和展览、海洋知识竞赛等,面向校内师生和校外公众、学生(桂山岛、珠海中大附中等)普及海洋生态系统科普知识,宣传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理念。活动相关负责人介绍,这些活动意在努力引导师生、社会公众树立和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提升海洋保护意识,共同维护海洋生态,助力海洋强国建设。

  通讯员 廖喜扬 张恒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