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t36体育备用_bet36体育投注-【点此进入】

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著名陶瓷科技泰斗、华南理工大学刘振群同志诞辰100周年纪念座谈会举行
2022-06-01 16:14:00
华南理工大学
   桃李芬芳,教泽绵长。作为华南理工大学组建70周年暨建校105年的重要校庆活动之一,5月31日,学校举行刘振群同志诞辰100周年纪念座谈会,以此追忆前辈先贤创业艰辛与辉煌,激励我辈守正创新、奋勇前行。学校党委书记章熙春出席座谈会并讲话,刘振群子女应邀出席活动。学校党委副书记陶韶菁主持座谈会。
座谈会现场

  座谈会上,章熙春表示,刘振群同志作为校长,深谙教育规律、引领改革创新,不负社会主义政治家和教育家的职责使命;作为师长,潜心治学、倾心育人,不愧为引领青年师生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他一生奉献华园、一生精研学术、一生培育栋梁,其拳拳爱党爱国之心、深深育人育才之情和浓浓学术学人之志,给我们留下了极具价值、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以刘振群同志等为代表的前辈师长都是全体华工人学习的榜样。

  章熙春指出,纪念刘振群同志,就是要学习他信念坚定、对党忠诚的政治品质,立根铸魂、强筋炼骨,牢记初心使命、传承红色基因,立志为党分忧、为国尽责、为民奉献,始终与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同向同行、同频共振,让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念成为一代代华工人的自觉追求;就是要学习他教书育人、办学治校的大家风范,在新时代新征程,进一步激发改革创新的勇气和魄力,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持续深化办学综合改革,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走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华工路径”和“华工模式”;就是要学习他深耕学术、勇攀高峰的治学态度,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浓厚勤于探索、勇于实践的校风学风,引导和鼓励老师们,特别是青年教师,以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自觉,努力做精于“传道授业解惑”的“经师”和“人师”的统一者,在教书育人和科技创新的征程中创造更大业绩。

  华南理工大学老领导庞正、刘正义、刘焕彬、刘树道,刘振群教授的学生代表,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师生代表先后从不同角度讲述了自己眼中的刘振群。大家对其为学校建设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对中国陶瓷行业发展及进步作出的卓越贡献给予了高度评价,对他创新人才培养理念、慈爱宽广的胸怀、清廉正直的风范、坚韧不拔的精神给予了高度赞扬。大家表示,今日的华工“双一流”建设和广州国际校区建设双轮驱动,综合实力和国内外地位显著提升,这些发展和进步正是刘振群老校长曾经的期望和为之奋斗的目标。

刘振群

  刘振群之女刘亭亭代表亲属在座谈会发言。她深情回忆起父亲工作、生活的往事,以及在多个方面对后人的关心与指导。

  刘振群(1922-2007),中共党员,教授,中国著名陶瓷科技泰斗,热工专家、教育家,提出窑炉热工理论,为建立中国陶瓷现代化体系开创了一条新路,执教50余年为国家培育出大批人才;华南理工大学原校长,1952年华南工学院正式组建时期硅酸盐专业的主要筹建者之一;第六、第七届全国人大代表,曾荣获“中国陶瓷行业终身成就奖”、“粤陶之子”五星级勋章、“全国文教系统先进工作者”、“全国劳动模范”等殊荣。

  陶瓷窑炉理论的先驱:从一片空白到千峰翠色

  中国窑炉有几千年的历史,但在新中国成立前,我国几乎没有人系统研究过陶瓷工业窑炉。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大调整,刘振群来到华南工学院,从此与硅酸盐无机材料和窑炉热工结缘,开始了他投身陶瓷与窑炉研究的一生。他曾说:“这是一门新的专业,当时在我国寥若晨星,我愿当一名拓荒者,迎困难而上。”一切只能在混沌中探索,其难度可想而知。为参阅其他国家相关资料,刘振群苦学俄语、英语,为系统总结传统窑炉的特点,他几乎跑遍了全国主要陶瓷产区。

  当时,业界有一种声音,认为中国龙窑古老落后,应该将当时全国剩下的2000多座龙窑拆掉,改建外国的倒焰窑。刘振群则认为,作为古人智慧的结晶,龙窑固然有其落后的一面,但也有许多独有的优点,留住它们,既是保护我国珍贵的文化遗产,也能为国家节省一笔巨额投资。他指出龙窑与倒焰窑相比,热效率更高、单位产品燃料消耗少、烧成成本低、基本投资少等优点。最终大多数同行认同了刘振群的见解,轻工业部也采纳了他的建议,保留了全国的龙窑并进行了改造。

  1959年,刘振群以他的新热工理论,通过实践有力地证实某外国专家为我国设计的三条隧道窑的严重错误,使对方不得不赔偿经济损失。同时,在他这一理论成果指导下,全国各地成功地改造了一批龙窑,提高了产品质量和产量。在一次全国性的陶瓷会议上,某省一位陶瓷公司经理握着刘振群的手说,你的理论使我们找到了今后建窑的方向,纠正了过去老是认为把窑建得越长越好的错误想法。

  中国科学院将此科研成果编入《十年科学成就》中。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生产力大大提高,建造了大量机械化、自动化的陶瓷隧道窑,这些隧道窑就是根据龙窑的作用原理设计而成的。

  刘振群一生都在探索建设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窑炉道路。他为了得到一手信息与资料,经常深入各大陶瓷产区,和老师傅们一起劳作、交谈,在代代匠人丰富的实践经验中找寻规律,进行理论研究。刘振群还预测了窑炉技改的 “四化”(轻型化、煤气化、辊道化、自动化)趋势,引领了以计算数学,特别是有限差分法与有限元法去研究、设计与操作陶瓷工业窑炉的方向。

  “制造陶瓷不仅是一门技术,还是一种文化。”这是刘振群常常念叨的一句话。在研究陶瓷制造工艺的同时,他还专注于探寻窑炉的历史。当时国内不少陶瓷工作者根据考古发掘的瓷片资料,认为瓷器起源于汉代,刘振群认为这是不确切的。“瓷器是中国古代重大发明之一,是关系着中国文明史的大问题,搞不清楚,就可能自己否定自己。”为此,他克服重重困难,做了大量研究工作。当时交通不便利,但为了考证福建新发现的古代窑炉,他硬是翻山越岭走了好几个小时到达窑炉。

  最终,他通过对大量古窑炉的实地考证,认为陶与瓷的分界线关键在于使用材料和烧成温度,而制造陶瓷的龙窑和馒头窑是我国南北两地同时在战国时代由升焰窑发展而来的,因此我国瓷器的产生时间是战国时期。“战国出瓷”说在全国古陶瓷学术会议上得到许多学者的赞同,从浙江绍兴、广东增城发掘出的古龙窑和瓷器也证实了这一说法。

  多个“第一”的从教之路:一生躬耕讲坛终获桃李万千

  1960年,刘振群手捧自己撰写的第一本窑炉教材《窑炉及干燥器》走上华工讲台,成为我国高等学校讲授硅酸盐专业窑炉课程的第一位教师。

  “刘老师讲课讲得真好,能把树上的鸟都骗下来。”有学生这样描述。刘振群的课深入浅出、妙趣横生、条理分明、逻辑性强、引人入胜,学生们都很喜欢听。刘振群在课堂上从不机械死板地讲授知识,而是启发学生去思考和探索,有时,他不会按照课本上的方法来推导某个定理,而是回溯这个定理原始的思路,引导学生回到最初建造窑炉时的情境,自主去探索和体会其设计的目的和需求。学生车纯滨回忆:“有一次在佛山,刘教授给我们做了关于‘陶瓷工业窑炉的现代化’的专题报告,佛山市各个陶瓷生产厂的技术人员闻讯而来,石湾耐酸瓷厂的礼堂里摩肩接踵、人山人海。刘教授面带笑容,侃侃而谈,清晰的思路和严谨的推论吸引着每一个听课者。”

  “由于经常到基层,刘老师会用操作工人的语言来描绘窑炉的火焰,如‘火像一匹布一样燃烧起来’,同时,他也用严谨的科学家的语言来描述说这是一个‘火焰流动场’……听他的课如同身临其境。”刘振群独特的教学风格让学生记忆犹新。经过这种教学方法教出来的学生不仅具有较好的理论基础,同时具备了较强的独立思考能力、动手能力和开拓创新精神。

  华工材料学院教授吴建青深情地回忆起初次与导师刘振群见面时的场景:“面前的花甲老人精神矍铄、和蔼可亲,提出了三个‘学好’的要求——学好数学、学好计算机、学好外语。当时,计算机还没普及,他就已经强调了学习计算机的重要性。”言简意赅的一句话,便可看出刘振群对学科发展的远见。

  教书育人,“育人”与“教书”同样重要。“不少教授教学、科研、行政事务繁忙,但仍要把学生思想工作放在重要地位。”刘振群尤其看重导师在学生成长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要跟学生谈心,把思想政治工作渗透到教学、科研中去。导师的作用很大,不仅在业务上,而且在思想政治上,都是不可估量的。”

  1960年,刘振群被评为全国文教系统先进工作者,并出席在北京召开的全国文教群英大会,1989年又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在刘振群的悉心教导下,从华工这片沃土走出了无数奋斗在学科前沿的学子,或成长为成果卓著的专家学者,或成长为出类拔萃的企业家。

  年届花甲出任校长:十年励精图治拓新天地

  1982年,年届六旬的刘振群担起了华南工学院一校之长的重任。改革开放初期,更新办学理念、深化教育改革势在必行。华工毗邻港澳,地处改革开放的最前沿,改革的任务更显迫切和重要。

  “如果校长缺乏改革精神,就会给办学带来十分不利的影响。” 在学校党委的领导下,刘振群冲破“精神枷锁”和“禁区”,以其一贯沉稳务实作风、坚韧不拔的精神,参与筹划、组织和领导了学校许多重大事项,制定实施学校事业发展工作规划,在人才培养、学生管理、学科结构、师资队伍建设、科研管理体制等方面进行革新,使学校的教学与科研活动逐步适应和满足社会与经济发展的需要,影响力逐渐向外辐射。

  为建立一批素质优良、结构优化、学术水平高、国际知名的教师队伍,刘振群从业务考核、表彰奖励、职称提升等方面深化人事制度改革,还举办了外语、数学、计算机算法进修班;邀请国内外专家到校作学术报告、讲座等交流活动;并派教师到美国、英国、法国、日本等10多个国家学习进修。在刘振群任校长期间,出国深造的教师三百余人。在学校提供的良好生活、工作条件下,学成归来的教师迅速成为学院骨干和学术带头人。

  在科研管理改革方面,刘振群坚持科研与人才培养相结合,把工作重点放在技术成果开发转化的环节上。他对科研管理体制进行了重点改革,积极开展基础理论研究的同时,开展高层次的技术开发,承担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和高新技术研究任务,与地方实行横向联合。“几年来,我校转让科研成果近160项,改变了过去科技成果推广难的状况,促进了科研工作的发展,理论与实践结合,提高了教师的学术水平,更新了教学内容,还编写出了实践经验和科研成果相结合的新教材。”1987年4月11日,《光明日报》头版刊登了刘振群的文章,他介绍了学校改革取得的一系列成绩,并建议制定高校对外科技服务的合理政策。

  “严治学、宽待人”,这是师生对他的评价。刘振群在校长的岗位上一干就是十年,十年里刘振群更新课程结构体系和教学内容、调整学科专业、形成办学优势,整顿校风、教风和学风,将学校工作重心转移到教学科研工作上来,形成了积极发展的新局面。他心怀教育强国的大格局、大担当、大志向,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学术造诣高超深厚、知识涵养宽广渊博、治学治教严谨求实,成为华南理工人心中永远的“大先生”。

  (中国教育在线 林剑 通讯员 华轩)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