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t36体育备用_bet36体育投注-【点此进入】

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大德化人——广东美术‘987口述史工程’第二次汇报展”亮相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
2021-11-04 12:42:00
广州美术学院

   

袁浩《壮志凌云》布面油画 1972年

    口述记忆与时代图景:广美九旬老艺术家见证时代变迁

  2021年11月3日,“大 德 化 人——广东美术‘987口述史工程’第二次汇报展”在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拉开帷幕。“广东美术‘987口述史工程’”是广州美术学院自bet36体育备用;年起重点推进的口述史项目,是广东省、乃至国内美术领域大规模从事口述史研究的首次尝试,重点在于抢救式收集广东老一辈艺术工作者的口述史料,保存鲜活的历史记忆。继bet36体育备用;年第一次汇报展之后,这是该项目第二次以大规模汇报展的形式对社会公众开放。对于当代美术大家云集的广州美术学院而言,每一次口述史汇报展都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经典作品生动呈现祖国发展建设的时代图景

  本次汇报展参展艺术家共十位:张彤云、梁器奇、袁浩、李汉仪、吴华先、梁世雄、邝声、郑爽、郝鹤君、廖慧兰。最年长的油画家张彤云老师93岁,最年轻的雕塑家廖慧兰老师也已83岁高龄,平均年龄近九旬。他们的口述记忆从解放前到新中国,时间跨越近八十年,伴随他们的经典作品,共同串起了新中国发展建设的历史记忆和时代图景。

  93岁的油画家张彤云,是此次参展艺术家中最年长的一位。解放初期,身在香港的她听说中央美术学院成立的消息,毅然决然北上求学,如愿考入中央美术学院。张彤云创作于1960年的代表作油画《祖国》,就取材于这段难忘的经历。“怀着对新生祖国的向往与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的愿望,我1951年到北京进入了中央美术学院,走上艺术之路,圆了我学画的梦。”张彤云在口述史采录中说道。此次展览展出了张彤云《祖国》的创作笔记手稿,半个多世纪前的纸张早已泛黄,如实记录着画家创作的心路历程。

  出生于1930年的油画家袁浩去年以90岁高龄辞世。此前在医院的病榻前,袁浩接受了“987口述史”项目组的采访,留下了人生最后的珍贵影像。作为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央美术学院首届油画系学生以及马克西莫夫油画训练班学员,他的一生经历了建国后央美的第一届招生,唯一的一个苏联专家主导的油画训练班,中南美专和广州美院的创建等具有历史节点的事件,他的人生历程和作品就是一个时代的缩影。此次袁浩的参展作品之一《壮志凌云》创作于1972年,是袁浩知名度较高的代表作,反映的是“妇女要顶半边天”的时代主题。他选取了当年广州供电局“三八女子带电作业班”的故事。为了创作,他跟随作业班在野外体验生活,还爬到高压线上体会和测量,拍下大量照片,更画下了无数的手稿、素描、速写,历经几个月才最终完成这件作品。回首过往峥嵘岁月,艺术家们流露出对生活及岁月的感恩。《壮志凌云》这件带有浓厚时代气息的油画作品,生动呈现了祖国发展建设的时代风貌。袁浩生前在病榻旁接受口述史采访时,不无感触地说道:“作为一个文艺工作者,自己和生活、和技术的关系是生命之间的关系,不能离开生活,不能没有生活。”

  正如袁浩在口述访谈中所言,参展老一辈艺术家都非常注重艺术创作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作为艺术生命与祖国发展同行并进的艺术工作者,祖国建设的步伐以及时代的激情,潜移默化地渗透在他们的作品之中。此次参展的雕塑家李汉仪2019年以88岁高龄辞世。上世纪50年代中期,还是中南美术专科学校(广州美术学院前身)雕塑系学生的李汉仪,目睹建设武汉长江大桥的伟大工程,他被劳动者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的力量和美深深打动,创作了他的毕业作品,同时是他的代表作之一《搏斗》。此次展出的《列车员》、《水乡女民兵》等多件雕塑作品都生动呈现出祖国发展进程的时代印记。

李汉仪《搏斗》,雕塑,石膏,1956年

  广美附中记忆:奋进精神写入青春岁月

  此次参展的国画家郝鹤君及雕塑家廖慧兰其艺术生命都起步于中南美术专科学校附属中学(广州美术学院附中前身)。口述访谈中,他们不约而同地谈及附中生活对其后艺术历程的深远影响。

  作为1954年附中创办以来的首届学生,郝鹤君对附中充满感情,对他而言,附中岁月是受用终生的精神财富。他在口述访谈中说:“附中给我这一生受用不尽的,就是一种向上的、不服输的一种精神。”他谈到,当时是建国初期,百废待兴,整个国家洋溢着一种积极向上的氛围,人的心和人的理想都是很积极向上的。在这种团结奋进的氛围中,“我们那一批同学都有‘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精神。附中不但是为我的专业打下基础,也对我的思想品质、身体素质,给了我很正能量影响。”郝鹤君说。附中在专业和思想品质上为郝鹤君奠定的坚实基础,使他在艺术道路上不断探索前进。上世纪90年代末郝鹤君曾在台湾全面深入写生,创作了50幅描绘台湾的国画作品,是国内首位全面深度描绘祖国宝岛的画家。

廖慧兰《乡村放映员》2012年

  此次参展的女雕塑家廖慧兰今年83岁,在口述访谈中,她讲述了自己走上艺术道路的缘起、艺术历程以及艺术创作观念等诸多立体丰富的内容。据廖慧兰讲述,在兴趣的带领下,她考取了中南美术专科学校附中,成为当年广州考取附中13名学生中唯一的女孩。开学典礼上当时中南美术专科学校校长胡一川动情的演讲,至今想起,廖慧兰依然清晰地记得胡一川院长曾说过“伟大的国家就应该有伟大的画家”,这让廖慧兰心潮澎湃,她意识到原来个人兴趣还能跟国家命运勾连起来。后来在附中的学习使廖慧兰确信艺术为国家服务的创作道路,奠定了一生的创作基调。廖慧兰说:“小时候长辈们经常演《黄河大合唱》、《国际歌》,演《放下你的鞭子》、所以我自小这种革命心情是就受舅舅、表哥、妈妈、爸爸的影响,我是比较倾向于这种不是为艺术而艺术的人,从小就是觉得应该起到这种宣传鼓动的作用,能够让自己也警醒,让群众也能够警醒,所以我一直以来的创作都是比较贴近生活的。”从此次展出的《乡村放映员》、《南海渔妇》、《瑶胞阿桂》等雕塑作品中,观众可以直观感受到艺术家的创作理念。

  故土·家国:描绘永恒的眷恋与热爱

  此次参展的十位艺术家尽管籍贯不同,成长环境迥异,艺术经历也不尽相同,但在口述访谈中,都不约而同流露出对于故土祖国的挚诚深情。

  油画家张彤云在口述访谈中说道,1951年至今,她与绘画艺术结下了生死不离的情缘。回顾一生,她不但圆了自幼喜爱画画的梦,而且用画笔表达了对祖国、对创造世界的劳动、对劳动着的人民的激情。“‘文艺工作者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从艺从教半个多世纪,深深体会这是至理真言,它引导我朝这方向努力,成为了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使我今日感到无悔今生。”张彤云说。

张彤云《祖国》油画 1960年

  油画家袁浩解放前生活在天津,他回忆说小时候家里有一个图书馆,凡是买的书都会印上刻有“袁耻图书”字样的印章。他解释说:“因为那个时候我们国家东三省被日本人占领了,印上‘袁耻图书’是为了告诫我们,你们学习要记住国家现在的耻辱,要雪耻,要复国。”

梁器奇《小鸟枝头唱海棠》布面油画 1999年

  雕塑家李汉仪成长于东莞水乡,他从小就有一个愿望,希望国家富强,希望国家快点壮大起来。口述访谈中,回忆起童年时因家乡被日军占领在外逃难的岁月,李汉仪说:“(希望国富民强)这种愿望从八九岁的时候,就已经建立起来了。最典型的是两个小朋友加上我三个人,我在每人的这个地方(指着胳膊)写了‘抗日’两个字。现在还有红色的印记。”“逃难逃了七年,日本投降了,我回到家乡的时候,那个心情真是很难形容,觉得每一个地方都可爱。”李汉仪动情地说。

  国画家梁世雄钟情家乡南海的优美风光,也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他走遍祖国江山汲取创作灵感。从青藏高原到西沙群岛,都留下了他写生的足迹。1965年,时年32岁的梁世雄进藏写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批进藏写生的画家之一。在西藏之行中,他留下了大量的创作笔记、速写、素描,并在此基础上创作了多幅西藏题材的人物作品。梁世雄素以山水画闻名,数次个展中多展示其山水画作,此次口述史汇报展中,不但展出了梁世雄西藏写生的多幅精彩的人物佳作,而且还展示了他当年的多部写生手稿,使观众得以近距离了解艺术家不常示人的艺术面貌。

梁世雄西藏人物写生作品

  “987口述史”系列丛书即将面世

  广东美术“987 口述史工程 "”是广州美术学院近年来重点推进的科研项目,工程以全院90、80、70三个年龄段的老教授、老专家及当事人作为访录对象,以视频、音频、照片、文字等多媒体形式全方位开展口述实录,力图以鲜活生动的第一手口述史料填补现有文献史料的空白 。

  据广东美术“987口述史工程”策划和主持人、广州美术学院中国近现代美术研究所所长梁江介绍,“987口述史工程”自bet36体育备用;年4月正式启动至今,已采录广美老一辈美术工作者近六十位,采录音视频总时长达万余分钟,口述文稿170余万字。梁江所长透露,作为工程成果之一,“987口述史丛书”第一辑的编辑出版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预计将于明年春天与读者见面 。

  此次口述史汇报展延续第一次汇报展的主题——“大德化人”。广州美术学院李劲堃院长表示“大德化人”是中华文化一个悠久而高尚的传统。德行高尚者感染人、教育人,这是广州美术学院校训“先学做人,再事丹青”的依据。自1953年中南美专创建以来的68年里,广州美术学院一轮又一轮前辈为新中国美术事业、为学院教学作出了重要贡献。据梁江所长介绍,此次口述史汇报展虽只是呈现了广美老一辈艺术工作者的若干案例,但表达的则是后学晚辈共同的景仰和感激之情。

通讯员:许珍 王琳

编辑:林剑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