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庆学院学子“三下乡”:挥汗红色大地,实干逐梦青春
7月以来,一群热情似火的青年纷纷出发,开启一场特殊的青春之旅:有的走进各地红色遗址,接受心灵洗礼,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有的将趣味教学带进课堂,以寓教于乐的方式在农村支教护苗;还有的用热汗淋漓,为乡村振兴送去青年力量。
肇庆学院学子“三下乡”出征仪式。
这是肇庆学院组织开展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剪影。青年学子们用行动、用脚步,在“三下乡”中读好社会这本“书”,上好实践这堂“课”,为这个暑期增添一抹亮色。
追溯红色记忆
革命精神涤荡心灵
30位实践队员,7200分钟的奋斗旅程,覆盖方圆100多公里,在肇庆多个县(市、区)留下青年之足迹……刚刚结束的7月,肇庆学院“追溯红色记忆”党史学习实践队分赴端州、高要、鼎湖、四会、广宁,通过实地探寻红色遗址、开展志愿服务等方式,传承红色记忆,学习革命精神。
青年学子采访红军后代。
“星火燎原三罗地,红旗漫卷云雾山。”肇庆学院 bet36体育备用;党史学习实践团云浮—广宁小分队来到了云浮市河口镇双上村——堡垒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间悬挂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牌匾的小房子。柜里陈列着的器皿、方桌上的茶具、桌边的旧板凳……这些无一不在诉说着粤中纵队第四支队与双上村的革命故事。
“当年虽已尽力,但未能照顾好客人,我心感内疚。”据游击队队员陈国柱的弟弟陈国智向实践队员们回忆,在他16岁的时候,家里来了一位贵客“周先生”。这位神秘的 “周先生”,就是以生意人的身份隐蔽在他家秘密从事革命活动的粤中地区军事负责人吴桐。
走过革命遗址,采访先烈后人,追溯红色记忆……在“三下乡”过程中,队员们于党史学习教育中感悟红色精神,于社会实践中践行时代使命。“通过走访学习,我认为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革命先辈们的精神和情怀,锐意进取,顽强拼搏,继续把前辈们开创的伟大事业向前推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该实践队队员黄琴珠表示。
党史学习教育,是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的重要主题。暑期期间,肇庆学院旅游与历史文化学院历史系刘晓聪博士、团委书记朱婷老师带领学生团队共11人组成了“寻叶挺肇庆足迹,传百年革命精神”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通过重走西江流域地区主要红色遗址、翻阅历史档案材料、探访相关党史工作者和革命老兵等多种形式,感悟先辈史迹、传承叶挺精神。
朱婷介绍,这次党史学习实践团“三下乡”活动结合地方红色文化资源,以叶挺独立团在肇庆的活动轨迹为线索,带领学生团队感悟革命先辈精神,从而引导和帮助学院青年学生上好与现实相结合的“大思政课”,在社会课堂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在观察实践中学党史、强信念、跟党走,努力培养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以实际行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天真笑脸“怀”温情
支教青春“集”希望
“希望国家永远繁荣富强”“希望哥哥姐姐学业成功”“希望我能考上一个好高中”……一张张心愿卡,写满了孩子们的心愿,他们分享自己的心声,脸上洋溢着青春的笑脸。而青年学生们,则将满载着自己心意的手工作品和明信片赠予孩子们。
趣味语文就是外国语学院“三下乡”团队支教的三门主要科目之一。有趣的游戏、深入浅出的讲解,青年“老师们”精心安排课程,让孩子们学习中国传统礼仪文化,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传人。
7月15日,肇庆学院“青年云支教”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实践团来到怀集县大岗镇初级中学开展结对帮扶关爱系列活动。这也是该校与团市委联合开展“爱心护苗·青春助力”2021年肇庆市乡村青少年健康成长“两帮两促”集中行动月活动之一。
活动上,青年学生与中学生们一起共升国旗、开展座谈、收集心愿、游戏互动、上党史思政课,还走进学生家中,将“两帮两促”行动落到实处,用爱心筑建与孩子们沟通的桥梁。
针对山区农村教育资源较为匮乏、留守儿童普遍缺乏关心和爱护的特点,肇庆学院外国语学院“三下乡”社会实践队走进封开县堪头村莫执养农家书屋,开展“童心向党,筑梦成长”乡村义教活动,进行了形式多样的学业辅导、安全教育、兴趣培养。
肇庆学院“三下乡”社会实践队走进农村,进行了形式多样的学业辅导、安全教育。
“几天的支教生活,我切身体会到当地教育的滞后和乡村孩子们渴求知识之间的矛盾。”实践队队员李晓青表示,这次实践活动更让他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也令自己更加坚定将来为乡村教育贡献力量的信念。
学生们稚嫩而好学的面庞,头高高扬起目视黑板……7月11日,在怀集县下帅乡民族学校,一场为期6天的“美育浸润”行动计划夏令营开营。在这场别开生面的夏令营里,不仅有传统书法班、国画班,还有版画班、手工班。台上的指导老师,正是来自肇庆学院美术学院“三下乡”美育浸润与党史学习志愿服务队的师生们。除了进行授课及成果展示验收外,青年志愿者还与乡村学校的学生以“同心向党”为主题,进行了25米长卷的书绘创作,多民族共聚,同书爱党爱国之情。
笑脸“怀”温情
青春“集”希望。
这其中,“青马书信”项目是别具一格的存在。今年4月中下旬,肇庆学院学子们寄出68封书信。一个月后,他们收到来自各地乡村学生的书信。而在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中,不少学生在“青年云支教”中,与“笔友”见面。
“这是我们之间特别的联系!”肇庆学院青年志愿者谢卫鑫感慨,一封书信、一份牵挂,这次支教行动变成了面对面的交流,通过倾听孩子心声、传递温暖和力量,让他们的社会实践活动更有意义。
汗滴热土躬身行
实践行动彰显青春风采
这个夏天,鼎湖区莲花镇分界村田间地头来了一群年轻人:数名20岁上下的青年学生,戴上草帽、扛起锄头,拿起铁铲和铁锹,开展劳动实践。原来,这是肇庆学院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朝夕相处“三下乡”社会实践队,结合“党史学习”和“乡村振兴”主题,深入了鼎湖和高要基层,用实际行动为乡村振兴奉献青春力量。
踏遍乡村,也走街串巷深入社区开展为民服务。7月13日至14日,该校“追溯红色记忆”党史学习实践队还深入端州区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队员们通过定点宣传、走访宣传、入户宣传等形式,积极开展禁毒宣传、反诈普及、助贷等各类知识宣讲,在切实履行青年大学生社会责任和义务的同时,也增强为民服务的意识,切切实实为群众办实事。
青年学生戴上草帽、扛起锄头,拿起铁铲和铁锹,开展劳动实践。
“云端”助力,别样风采。该校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开展“铭记党史,践行初心”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采取“云组队”形式组建暑期“三下乡”队伍深入基层、认识家乡,地点涉及省内外40多个乡镇村落。
在实践中锻炼自我,在实践中奉献社会。该学院学生还发挥环境与化学专业特色,以村民们填写调查问卷以及口头询问方式,分别对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现状和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现状进行了调查和知识普及宣讲。
贺江碧绿幽深,环境优美,有“中国最清澈、最弯曲的河流”之称,是封开县的名片之一。7月11日,肇庆学院体育与健康学院“三下乡”志愿服务队,跟随封开县江口街道相关负责人的脚步,前往贺江碧道画廊景区进行调研,参与稻谷收割。
来自肇庆学院中德设计学院、工业设计学院的青年学子,则将目光转向了乡村振兴中的非遗力量。7月2日至7月9日,该学院“三下乡”实践队走进高要,对肇庆金渡花席编织技艺展开调研,了解金渡花席的古往今来、编织技艺及相关制作流程等,感悟非物质文化遗产魅力。
“我们认识到,金渡花席并不只是一项非遗技艺,更是劳动人民多年积累下来的文化底蕴和创新意识,未来,我们将从调研中体会到的创新、坚持、热爱精神,更多地融入到自己的专业设计当中,为社会经济发展贡献力量。”大家纷纷表示。
来源:广东教育头条南方号
南方+记者 刘亮 通讯员 陈伟林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