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t36体育备用_bet36体育投注-【点此进入】

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陇东学院:深化教育科技人才改革,建设西部高水平应用型大学
2024-09-21 15:11:00
甘肃日报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健全新型举国体制,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要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这为塑造全面创新发展新优势新动能提供了根本遵循。

  科技创新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高校是教育、科技、人才的交汇点,具有科教融合育人的独特优势。陇东学院深入学习领会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既做改革促进派,又做改革实干家,坚持以教育评价改革为牵引,全面深化学校综合改革,系统谋划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完善科技创新机制、人才培养模式,开启研究生教育,加强内涵建设,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社会发展水平,奋力建设西部高水平应用型大学。

  抢抓机遇促改革,坚守定位谋发展

  办学定位决定办学方向和发展思路。陇东学院是全省唯一一所地处庆阳革命老区的普通本科院校。近年来,学校党委抢抓全面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机遇,推进革命老区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主动融入全省构建“一核三带”区域发展格局,聚焦庆阳市“双轮驱动、三化并进、四建支撑”发展思路,锚定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办学目标,围绕“建设什么样的应用型大学和如何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重大问题,走出去调研考察学习,请进来把脉问诊指导,开展“办学定位、办学思路”论证研讨,集思广益,凝聚共识,确定了“申硕、更名、晋博”三步走发展战略,坚持以高质量本科教育为主体,实现申硕目标、开启研究生教育,坚持走以高质量产教融合集成平台为牵引的应用型发展之路。

  同时,学校明确以“四新”建设为引领,紧盯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需求,坚定培育能源化工特色、强化农业生物优势、提升教师教育质量、打造红色文化高地的学科专业发展定位。学校通过了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正全力做好迎接教育部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工作。学校被教育部列为华东理工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对口支援高校。今年8月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增列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获批土木水利、生物与医药、材料与化工3个专业硕士学位点。

  突出应用抓教改,聚焦内涵促提升

  着眼实际,学校按照“优化结构、转变方式、内涵提升、特色发展”的教育改革思路,加快应用型转型发展。近年来,学校优化育人模式,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新路径,坚持“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人才培养理念,构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应用型办学模式,形成“一中心、两平台、三融合、四层次”实践教学体系,突出学生主体,服务学生全面成长发展。按照“做大工科、做强农科、做精师范”学科专业发展思路,加强能源化工、信息技术、农林生物、教师教育、社会服务五大学科专业集群建设。坚持以学生就业为导向,调整压减招生专业数量,目前,理工农医类专业学生占65%。瞄准“东数西算”、“西电东输”、能源化工基地建设等对技术人才需求,构建“本科标准+职业能力+创新创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培植机器人工程、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等五个新专业,加强校企合作,深化产教融合,组建“科创实践”菁英班,培养创新实践技术人才。

  同时,学校坚持实施人才强校战略,优化人才引培政策,多措并举揽才引智,与庆阳市共建高层次人才共管共用机制,落实“优才优用”“优才优酬”政策,突出“高精尖缺”导向,实施“银龄”学者计划,精准引进紧缺人才。加强“双师双能型”教师培养,探索实施产业教师(导师)特设岗位计划。坚持业绩导向、成果导向,修订完善职称评聘制度,压减机关部门编制,调整专任教师、辅导员、服务管理人员结构和数量。优化高层次人才发展环境,加强科研团队、博士工作室等建设,解决高层次人才配偶、子女就业求学困难,落实事业引人、感情留人、待遇暖人措施,营造良好的干事创业环境。

  此外,学校坚持实施科研兴校战略,以科研反哺支持教学、赋能就业创业,落实“四强”行动要求,调整科研重心和攻关方向,促进科研与产业发展互动,提升科研水平,加快科研成果转移转化。开展有组织的科研,坚持把科研项目做在田间地头,把论文写在大地上,培养21个重点学术团队带头人。近三年来,学院获准各级各类科研项目1272项,科研项目经费总额达到1.4亿元。2024年获批农业农村部西北饲草全程机械化科研试验基地建设项目立项,项目总经费1670万元。学校还先后获批建设陇东生物资源保护利用与生态修复省级重点实验室、甘肃省陇东油气资源高效利用重点实验室,入选甘肃省红色基因传承示范校,被确立为甘肃省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研究基地。

  近年来,学校不断优化二级学院设置,激发二级学院办学活力。2022年以来,学校将原20个二级学院按照学科优化调整为13个,新增5个工科学院和3个理科学院。同时,下放二级学院学科专业建设权、干部任用权、经费使用权、师资引进权等,调整下移人财物管理重心,扩大二级学院办学自主权,充分激发二级学院的办学活力,落实二级学院办大学的主体责任,各学院承办全国全省学术研讨交流会、学科竞赛等23场次。同时,学校深化合作办学,构建提质增效机制,推动落实与四所对口支援高校签署的合作协议事项,实施“订单式+项目式”精准支援,在高层次人才培养、学科专业建设、项目申报等方面取得实质性突破。同时,各学院瞄准国内同类院校优势学科专业,构建“比学赶超,争先进位”工作机制,推动二级学院3年内在重点学科建设、科研项目申报、高层次人才培养、管理能力提升等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培育形成“一院一品牌一特色”。

  此外,搭建实践育人平台,服务学生创业就业,构建课赛融合、专创融合、校企融合通道,形成“1234”实践育人教学体系,组织开展互联网+、红色之旅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和各类学科技能竞赛,获国家级赛事奖励30多项。全面落实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构建基础保障、校园招聘与市场开拓、就业指导与服务、就业反馈“四位一体”的就业工作体系,深化校企联动,开展访企拓岗促就业,压实全员督学业抓创业促就业责任,学校就业率、就业质量、毕业生就业满意度和用人单位满意度逐年提升。近年来,毕业生就业落实去向率位居全省本科高校前列,被认定为甘肃省大学生就业工作示范性高校。今年5月在全省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工作会上作交流发言。

  深化合作聚合力,服务发展担使命

  服务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是地方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学校坚持实施“校地融合、校企联合、平台聚合、资源整合、服务集合”五大行动,构建产学研合作平台集群,推动科技成果向地方重点企业、园区和支柱产业转化,提高服务区域发展的贡献率。

  近年来,学校着力构建校城共生长效机制,与庆阳市全面深化合作共建,庆阳市委市政府把学校建设发展规划、高层次人才引进、学生就业创业、科研成果转移转化、创安创稳等统筹纳入庆阳市总体规划,构建“五个纳入”重大事项会商机制,共建“庆阳人民自己的大学”。陇东学院向社会开放校园和学校公共设施,做到图书资源、学生食堂、科普基地、体育场馆和线上线下课程资源“五开放”,建立互惠共荣合作关系。

  同时,学校坚持产教融合创新,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深入实施“四强”行动,面向信息技术、智能制造、能源化工等领域,打造产教融合品牌项目。围绕南梁精神研究、文旅融合、遗址抢修、文物保护、精细化工、油气煤电一体化、数字经济、大数据产业、“东数西算”技术人才培养、智慧城市建设等方面,深化校地校企合作。助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帮扶乡村产业发展、构建网上带货、农校对接平台,开展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支教、实用技术培训等。发挥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智囊团”和“思想库”作用,为建设陇东综合能源化工基地、建设陕甘宁毗邻地区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言献策。

  此外,学校赓续红色血脉,构建红色文化育人共同体,培育文化育人品牌。持续弘扬南梁精神,传承红色文化,加强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开展“行走的思政课”和红色文化实践研学,2个项目入选教育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新编道情皮影戏《陇原第一枪》获甘肃省第十届敦煌文艺奖,绘画作品《山城堡战役》《丰碑》等10多幅作品荣获全省红色基因传承行动教育成果奖,1件油画作品入选第十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学校获甘肃省“大思政课”建设标杆校。

  坚持党建引领,构筑保障体系

  高校党建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学校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学校高质量发展,持续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提升办学治校能力,全面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发挥学校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全面落实管党治党、办学治校主体责任,发挥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抓班子、带队伍、保落实的重要职能。始终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落实依法治校、依法治教,把民主集中制作为驾驭全局的根本工作制度,不断完善学术管理体系,形成权责明晰的学校和二级学院两级管理模式,培育党建品牌,促进业务提升。严格执行“三重一大”决策制度,加强班子成员沟通,不断增强班子凝聚力,持续弘扬斗争精神,筑牢政治防线,构筑廉政底线,有效防范各类风险,为推动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保证。

  同时,学院不断改善办学条件,优化育人环境,加强校园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校园信息化、高层次人才公寓、校园北区、大学生生活服务中心、研究生公寓、集中供热站等重点项目建设,推进学生宿舍提质升级。加强校园风貌景观建设,提升学校文化景观、文化设施和品牌形象。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树立“和谐陇院”新形象。推进廉洁文化进校园,涵育优良师德师风,培育良好校风学风。构建学生社区“一站式”服务平台,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落实“我为师生办实事”项目,解决师生员工实际困难,共享学校改革发展成果,持续增进民生福祉。深化后勤管理改革,构建一流的后勤保障体系,提升服务质量和保障水平。加强人文关怀,丰富校园文化活动,主动创安创稳,建设平安和谐美丽校园。(任尔昕 辛刚国)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