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t36体育备用_bet36体育投注-【点此进入】

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重庆能源职业学院:构建双创教育成才“立交桥”,打造新时代育人能源模式
2022-12-23 17:11:00
重庆能源职业学院

  在重庆市第六届“渝创渝新”中华职业教育创新创业大赛中,重庆能源职业学院创新创业团队一路披荆斩棘荣获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1项入围国赛资格。

  近年来,重庆能源职业学院以创新创业教育为引擎,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创,推动双创教育取得丰硕成果。作为重庆市教委“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高校众创空间”、市科技局“重庆市众创空间”、市工商局“市级孵化园”,学校在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国赛获奖7项、市赛获奖18项,在“挑战杯”“创青春”“渝创渝新”等创新创业大赛中国赛获奖3项、市赛获奖13项,形成可复制推广的“四重融合、五阶递进、六维支撑”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了“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知识为基、能力为重”的育人新格局。

科创产业园效果图

  建立创新创业教育体制机制

  学校构建了双创领导小组、双创中心、双创教研室、双创协会 4 级架构,整合校内外资源,打造相互支撑、分工协作的体制机制。

  “学校从顶层设计出发,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专业教育、实践教学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重点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创新精神、创造意识和创业能力。”重庆能源职业学院校长杨和平教授表示。

  构建创新创业教育育人体系

  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就是培养敢闯会创、具有家国情怀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历次参赛合影

  学校出台《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方案》,立项3个校级课题、4个市级教改课题、18个市级科研项目,形成《高职院校“四重融合、五阶递进、六维支撑”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与实践》教改方案,走出能源“新路”。学校主编教材《大学生创新创业基础(第二版)》,入选 “十四五”首批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重庆市教委推荐名单,《创新创业教育》精品在线课程,完整上线重庆高校在线课程开放平台,丰富了双创教育课程体系;《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公共通识必修课,构建“课赛合一、赛教一体”实践教学模式。

  “在重庆能源职业学院,每一个学生都要接受创新创业教育”,副校长余晓毅副教授介绍说,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很好地弥补了工科院校学生思维呆板、主动性差、依赖性强的不足,毕业生不仅脱离了低水平、重复创业,在就业市场上也大受欢迎。

  学校80%学生接受创新创业项目训练,创新创业竞赛参赛率30%,省部级以上获奖率近10%。学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长期保持在95%以上,毕业生深造率稳步增长,学生就业满意度和用人单位满意度均在90%以上。

历次参赛合影

  搭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

  学生陈芙蓉、张汪杰、邓海南、张洪波等团队研发的光迅智感路桥检测项目、团队研发的水下机器人项目、基于漏磁检测技术的电梯钢丝绳检测项目、云迅智课项目团队建立线上云实训室等科研成果依托优势专业和高校工程中心,在能源沃土上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学校着力共建“双创体验区、双创培训区、双创实践区、成果转化区、项目孵化区、创业服务区”六大空间,与日立电梯、华为、迅达、SGS、标能瑞源储能技术研究院、梯控物联及多家知名企业建成市级工程中心1个、市级科普基地1个、市级众创空间4个、校级产业学院3个,建成140余亩科创产业园。

  学生在校创办企业64家,孵化49家,取得专利及软著50余项,获批市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 29项,涌现出重庆市大学生就业创业优秀人物袁文帅、张民志,“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国赛铜奖项目成员、bet36体育投注成功的汪博城,“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国赛银奖项目负责人、大学生模拟求职大赛重庆赛区一等奖获得者雷亮,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未来工匠”李苑等优秀青年代表。

历次参赛合影

  组建高素质多元化师资队伍

  学校吸纳校内外优秀师资、杰出校友以及行业企业专家,组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专业与创新创业相结合的高素质多元化的梯队式师资队伍。创新创业中心主任詹跃明教授已担任两届“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国赛评委,作为教育部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指导委员会委员、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校就业创业双百导师团专家,他带领团队,建成市级专业教学资源库 1 个,出版教材及专著 7 本,开发校级立体化教材及精品课程 5门,推行学分互认 28 项;构建“四重融合、五阶递进、六维支撑”的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推动学校形成“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创”的人才培养之路。

学生团队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是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大计。学校将持续创新观念、模式、路径,用好创新创业平台,搭建生动的立德树人课堂、高质量的思政课堂、精彩的专创融合课堂和充满活力的科教融汇课堂,培养各行各业的能工巧匠、大国工匠。                                 

(文/向敏、詹跃明)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