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双一流”】安徽大学李漫波教授课题组在多相催化领域出新成果
多相催化的活性及选择性控制是过渡金属催化领域的挑战。近期,安徽大学物质科学与信息技术研究院李漫波教授与斯德哥尔摩大学孔维俊博士、Jan-E. B?ckvall教授合作,发展了超小钯颗粒催化的联烯氧化芳基化反应,值得注意的是,反应中直接采用氧气作为最终氧化剂,是非均相催化氧化的一个突破(图1)。相关研究工作以“Aerobic Heterogeneous Palladium-Catalyzed Oxidative Allenic C?H Arylation: Benzoquinone as Direct Redox Mediator between O2 and Pd”为题发表在中国化学会旗舰刊CCS Chem.上。李漫波教授和Jan-E. B?ckvall教授为文章的共同通讯作者。
基于近期在非均相钯催化氧化串联反应方面的系列工作,李漫波教授、斯德哥尔摩大学Jan-E. B?ckvall教授共同撰写文章“Efficient Heterogeneous Palladium Catalysts in Oxidative Cascade Reactions”,并发表在美国化学会期刊Acc. Chem. Res.上,文章总结了非均相钯催化剂(Pd-AmP-MCF/CNC)在联烯转化为生物活性分子关键骨架中的高活性、独特选择性和可回收性,并展望了非均相钯催化的前景。
团簇是一类新颖的、极具潜力的催化材料,在团簇的精准构筑、结构修饰及其催化的有机分子高效、特异性转化方面展开研究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工作。李漫波教授近期就银纳米团簇的掺杂及性能调控,与江苏科技大学杨洁教授合作,在Nanoscale Advances上发表综述总结了相关进展。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